“玉,石之美有五德”,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中国玉,代代相传。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石生产国,因为玉代表着美丽、财富和永恒,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中国人对玉的热爱和崇拜促进了中国玉石艺术的早熟和巨大成就。在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史上,玉石艺术一直是一朵奇葩,闪耀着耀眼的光彩。
[img]42642[/img]
自玉石问世以来,它与整个社会历史的过程密切相关。中国有8000年玉石使用和3000年玉石研究的历史,形成了尊重玉石、爱玉石的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玉石的神化、精神概念和特殊权力都植根于此。玉文化本身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礼玉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全过程。
起源
早在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就有玉器。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出土了许多绿松石小饰品和玉器。陕西南郑龙岗寺仰韶文化半坡墓地发现24件玉器,西川王岗遗址也出土了少量仰韶文化玉环和玉坠。
这些玉器种类繁多,与石材生产工具相结合。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玉很可能只是被视为一种精致耐用的生产工具,并没有赋予它们特殊的含义。
在新石器时期,玉璇暨是这一时期龙山文化的典型玉器。到目前为止,这种玉器的用途还没有定论。《尚书.舜典》中第一次看到了《玄机》这个词:“在玄机玉衡,以齐七政”成为人们猜测“玄机”功能的依据。根据《赏玉与琢玉》一书,“玄机:造型如墙,造型等距顺向外出3、4或6个尖角。
发展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成长时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首先,它具有神权和礼仪的特点。玉器品种、数量和使用范围更丰富,祭祀、丧葬和礼仪的使用更加标准化。其次,商周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实用玉石,开辟了实用玉石的先例。再次装饰是商周玉的大宗,这些装饰既有美丽的效果,有些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玉石的创作技术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改革。在玉石生产过程中,由于对人类社会的崇拜,夏商周在玉石生产的底部尽可能夸张。此时,玉石的特点不需要非常相似的形状,而是希望突出玉石创作的魅力。
在制作玉器的过程中,人们在这个时候表达了一种更真实、更自然的玉器创作技术
周朝是当时玉器创作的伟大成就,结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古代文化习俗,即祭祀活动。此时,周朝古代玉器创作与相关礼仪的发展密切相关。
周礼说:“以玉为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六器:即“鉴、丛、圭、章、琥、黄”。“璧”是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聪为外八角,中圆玉;“圭长条形,上尖下,平头玉璋形状如圭,两端带尖,或上斜边玉“琥”为弧形,雕成虎形玉,“黄它是弧形的,通常雕刻成龙形和鱼形的玉。
古人的定位顺序是天、地、东、南、西、北。《周礼》规定:“以苍璧礼天,以黄聪礼地,以青圭礼东,以赤璋礼南,以白琥礼西,以玄黄礼北。”
过去,春秋战国时期常被并列提及,但这两个时期存在时差,表现在玉作上,当然也存在工艺和纹饰的差异。早期是阴线双钩细龙纹,后来隐约浮起,为夹杂粗扭丝纹的宽线眼镜龙纹。然后,眼镜龙纹缩化,隐藏衍生成抽象的眼镜龙纹,混合了云纹和谷纹的小扭丝纹,只有意而失形,甚至意而消失。此时的纹饰还包括云纹、谷纹、鳞纹、艳索纹、扭丝纹等。
春秋玉早期有一些圆雕作品,但整个时代多为片状器,早期多为单面装饰,晚期以双面装饰为大宗。
[img]42643[/img]
在此期间,玉作为天子分封诸侯的信物。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兴起,儒家思想倡导君子如玉。儒家思想重视美玉的背后,不难发现,儒家思想有意赋予美玉深刻的内涵,尤其是孔子对美玉的讨论,将儒家思想与美玉完美结合。
儒家以玉为载体,实现了完美的阐述和道德说教。因此,玉成为儒家思想传承的介体,也成为儒家道德说教的完美武器。
东汉末年,由于玄学的兴起和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冷漠,儒家思想的发展受到了抑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呈现出全面衰退的局面。受其影响,玉石发展缓慢。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衰落,玉石的质量和数量也呈下降趋势。佛教和道教的兴起表现出与儒家思想的竞争,但也影响了玉石的发展。特别是道教相信老庄的学习,追求永恒的艺术。此时,玉石被认为是一种中餐,食用玉石已成为一种暂时的氛围。
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包容一切的气势不仅铸就了辉煌的唐文化,也从玉的角度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唐代玉器的品种和风格几乎是全新的。即使名字还是和前期一样,形式也不一样,功能也比较简单,大部分都和实用和佩戴有关。汉魏时期有回光的礼器和盛极的葬玉几已经消失。见者主要包括玉簪(或玉簪头)、玉梳(或玉梳背)、玉镯、玉带板、玉人仙佛、实用玉杯等实用器具。
中国玉器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它主要是中国传统的装饰和自然现实主义,更仔细地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兴趣,描述生活中美的动态。
此时的艺术作品,没有太多的矫揉造作,更接近现实。同时,它也更注重精致、纯洁、艺术理念优雅的文人风格,给人一种清新、舒适、自然、安静的含蓄美。摆脱了礼仪制度的束缚,完成了世俗化和日常生活的转变,与当时的绘画和雕塑技术同步发展。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宋代玉器生产规模扩大,宫殿内设有玉器作坊,民间出现了大量的玉器作坊,使玉器从宫廷内院进入民间。宋代玉器礼仪大幅减少,雕刻玉器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玩味浓郁,民俗味增强,工艺逼真,贴近自然。
玉石发展到金元时期,主题和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创新和变化。在继承宋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民族生活和文化的典型特征,反映了中原传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相互渗透,反映了金元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参考、继承和发展,以及民族融合和统一。
元代玉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变化不明显。然而,与宋代纤细美丽的玉器风格大不相同。元代玉器更注重作品的魅力和粗放性,不求具体描写,不注重细节的刻画,颇具元人的气魄。
明清时期的玉更注重技巧,而不是魅力。玉石的发展从五代十国、宋元时期注重魅力,有一定的迷信思想,转变为精心雕刻、材料、隐喻美,通过玉石材料的特点追求玉石的独特美,反映吉祥,如清慈禧太后非常喜欢玉西瓜,从材料选择开始,突出玉石的创意,借助玉石材料的特点呈现栩栩如生的西瓜。
中国玉文化经过朝代的变迁和代代相传,发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