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印制,官印叠数与官职高低无关。八叠只是为了区别于其他官印,显示其特殊身份。“后世官印有九叠、八叠、七叠,”清姚晏《再续三十五举》中的十二举说。都是朱文,私印也为之,九叠又称上大篆。刘昌说:取乾元用九义,八叠,明监察御史印用,取唐台仪八印义,七叠,历日用,取日月五星七政义。”
以下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除了历史上的“八叠”,明代官印还没有得到证实。明代官印数量众多。罗福颐的《古印概论》包含了明代三方九叠篆的官印,均为九品以上的方印。其中一个是永乐七年(1409年),礼字43号。1974年吉林桃安出土。
[img]42530[/img]
各地有大量的考古发现。比如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浩特市发现明代铜印,印有“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的印章,圆柄左侧刻有“礼部制造”和“永乐四年十月日”。湖南省礼县收集南明唐王朱玉键给封印华阳王朱敬一的王印。印有“华阳王镇抚司印”,背阴刻楷书“隆武二年五月初八给王臣”。
1986年至今,云南大理洱海退水时,经常发现明代卫所官印28平方米。除永乐元年(1403年)、弘治七年(1494年)、嘉靖四年(1525年)各一个,都是洪武年印,最早是洪武十六年(1383年),最晚是嘉靖四年(1525年),由大理、洱海、蒙化、澜沧、大罗卫组织。九叠篆。
值得注意的是,印刷笔画之间的距离是平衡的,印刷表面有许多横线,类似于元代八思巴篆印。它是经过处理的,简单地用笔画叠加,比如“家”变成直线作为折线,比如“洱海卫右千户百户印”,同一个字在一个印刷上叠加有变化。印中行“千户”的“户”,下成四横,后“万户”的“户”下成六横。甚至在不适合变化的部件中加叠,比如“大理卫右千户印”的“理”字,左边的“王”向上延伸到最后一个横笔,叠加到最后一个横笔,右边的“里”的“田”叠加在左右两侧,形成整个字左右相似的格局。
“大理卫指挥官经历了司之印”,虽然是九叠,但在“理”字“王”旁边写了一个“田”字,没有前两个字的叠加。“印”字完全一样。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发现明代千户玉印“湖广靖州卫守城步正千户张关防”,是明宏治年间千户张升的印章。这个印章规则严谨。不管每个字有多少笔画,占用的空间都是一样的,每个字之间的距离完全是一样的。
[img]42531[/img]
它是九叠篆中章法最好的作品之一。嘉善县凤桐乡发现南明关防“总理两淮盐法兼督江防军事关防”,印体右侧楷书刻有:“弘光元年(1645年)4月日”,左侧刻有“五百四礼部造”。这个印边宽,字形茂密,笔画粗糙。除了明显的九叠“江”、“防”,大部分数字只是稍微叠一点,“盐”、“法”、“兼”、“督”、“关”根本没有叠笔。
在西藏和青海收藏明朝的印章。永乐五年(1407年)两个银印“朵甘卫指挥使司印”,九叠篆,线条刚劲挺拔,后人称之为铁线篆。洪武五年(1372年)“灌顶国师印”,九叠篆,笔画粗方,棱角分明。永乐四年(1406年)奇纽玉印“灌顶国师阐化王印”(图26)、九叠篆、线篆、双边、粗框、细框。
骆驼纽金印,永乐十一年(1413年),也是九叠大方篆。宣德两年(1427年)象牙印章“真修无妨”。线框,字形规正,方中见圆,类似后人的闲章。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涂金铜印“广慧悟法净觉妙善义国衍教灌顶戒西天佛大师印”。印刷文字大小错落,笔画均匀{21}。两印都九叠篆,但叠笔很少。明代官印文字基本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叠篆制度,具有时代特色。
首先,严格遵循传统小篆的字形结构,放弃宋金官印违反文字结构和各种奇怪的写作方法。@ 印刷中各字所占空间相等,大小相同,无论笔画多少,各字笔画密度都是统一的。大大减少了大小字的分散,尽可能地等待每个字的空间,使文本排列更加整齐。第三,字形整齐严谨,笔画方圆合,新的铁线篆,细如毫发,一丝不苟。@ 明代九叠篆在各种规范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宋史舆服志六》明言叠篆取法汉代缪篆,“屈曲缠绕,模印章”。主要是因为章法,朱文篆书印面大,字少,或者印文中有些字笔画特别少,所以需要根据情况增加不同的叠笔。不管是宋还是金,这种少字加叠都是这样,所谓叠篆主要体现在这些字上。从宋金四种叠篆方法来看,叠篆措施是否从平衡印面处置。明代官印文字整齐,充分利用叠笔来调节字的大小,笔画的密度,使印文平均饱满。清代继承明代制度。
甘的《印章集说·国朝印》云:“国朝官印文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说明九叠篆的作用在于印面饱满平实。以叠笔为特征的官印形成的风格,具有明显的差异功能。金宋对峙,南北分裂,金朝的九叠篆与南宋的篆文明显不同,可以区分。同样,官方印章九叠和民间印章也可以完全分开。一方面,印章纠缠难以识别,便于保密。另一方面,文字密集而不寻常,这让人们感到尊重和尊严。
明代官印存世数量众多,九叠篆中有章法最好的作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