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航海,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七下西洋自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些都与航海有关。事实上,在古代,航海技术是你无法想象的智慧火花。让我们给你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天文航海技术
天文航海技术主要是指在海上观察天体来确定船舶位置的各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我们很早就知道观察天体来确定方向。西汉时期,淮南子说,如果你在海上乘船而不知道东方或西方,你可以看到北极星。
[img]42350[/img]
(《齐俗训》:“夫乘舟而惑,不知事,见斗极则悟。")晋代葛的《抱朴子外篇·嘉云梦》也说,如果在(古地名)中迷失方向,必须靠指南车引导;如果你在大海中迷失方向,你必须观看北极星来区分航向。(“夫群迷乎云梦的人,一定要指南知道;而在沧海中,必仰辰极得反。)东晋法显从印度乘船回国时说,当时他在海上看到“大海弥漫,无边无际,不知道什么,只看太阳、月亮和星星。直到北宋,航海还是“晚上看星星,白天看太阳”。只在北宋加了一根“阴天看指南针”。
地文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地文航海技术的成就包括航海罗盘、计程仪、深度测量仪等航行仪器的发明和创造,以及针和海图的应用。航海罗盘是由中国发明的。在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后,它很快就被用于航海。北宋的指南浮针,即后来的水罗盘。宋代朱宇描述,宋哲宗元符在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099年至1102年)之间的海船上使用了指南针。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徐颤到朝鲜回国后,所在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描述了航行过程,说:晚上不要在海里停留,注意看星斗前进。如果天黑,可以用指南浮针来决定南北方向。这是世界上最早用指南针航行的两项记录,比公元1180年英国奈开姆的记录早70年或80年。
季风航海术
四千年前的夏代,中国对季风的认识很早,以风帆为动力航海也开始了。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事实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中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是指梅雨季后出现的东南季风。两汉时期,人们只能利用季风进行远洋航行。但是季风的使用是被动的。晋代高僧法显(约337-422年)从海路回国,到爪哇等季风达5个月。
[img]42351[/img]
海洋潮汐知识
在秦汉时期,人们对潮汐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表面现象,然后探索了潮汐的原因和与其他事物的内在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们观察到了明显而奇怪的潮汐现象,特别是通河口,但很难理解,不得不归咎于神力迷信。然而,在汉代,特别是在东汉时期,人们对潮汐的理解取得了突破。
在《论衡·书虚篇》中,东汉王充对潮汐迷信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说潮汐是“天地之性,古有之”。经说:“江汉朝宗于海,唐虞之前也”,绝非伍子胥时代所有。他还说:“当它出海时,它只是在飞翔;进入三江(指钱塘江、山阴江、上虞江),危小浅窄,水沸腾,故滕为涛”。成功地解释了河流入海口的暴涨现象。@ 他正确地提出了一个科学的假设“从海浪开始,随着月球的兴衰”,第一次将潮汐原因与月球运动联系起来,为中国古代潮汐理论和相关的生产实践活动(如航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航用海图
宋代的航海地图是根据海上活动的需要绘制的专用地图。在海图上,一般应能反映一定水域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元素,定位条件应使用其他与航行相关的信息和说明。在元代,航海地图的应用更为普遍。在宋末和元初,北洋航空区的海图已广泛应用于民间。幸运的是,明代的《海道经》仍然保留了一卷元人基本的《海道指海图》。
船舶操作技术
船舶操作技术包括帆、舵、深度测量、锚等技术。从相关历史文献调查中发现,宋元人对此相当熟悉,他们在帆、舵、深度测量、锚等船舶技能方面有相当高的水平。
宋元的航海技术不仅为中国古代航海技术最重要、最先进的部分奠定了基础,而且对随后的中外航海活动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讲,它的出现是宋元及其古代中国航海家长期航行实践、科学观察、经验积累和大胆创新的历史产物。
宋元时期的航海技术对后人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