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它以树根(包括树体、树瘤、竹根等)的自然形态和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艺术加工和工艺处理,创作人物、动物、器皿等艺术形象作品。让我们给你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根雕艺术是一种发现自然美、展现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注重“三分人工,七分自然”,即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自然形式来表达艺术形象,辅助人工处理和修饰。因此,根雕也被称为“根艺术”或“根艺术”。
[img]42303[/img]
根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桌子、架子摆放东西的先例。后来,一些人把奇怪的根雕刻成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
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战国时期的“辟邪”和角形器。1982年,中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在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被发现。根据国家文物部门的研究,该文物制作于战国晚期,约在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0年之间,距今2300年。其形状为虎头、龙身、兔尾四足怪兽,极具动态魅力,色彩古朴典雅。隋唐时期,根艺的发展趋于繁荣。
[img]42304[/img]
南齐书中有齐高祖给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同时出现了一些根制实用品、陈设品和家具。在唐代诗人韩愈的《题木居士》诗中,也描述了一件根雕“人物”的作品。宋元时期,根雕作品在宫廷和民间发展,部分画家也以根雕作品为创作材料。《百乐鼓琴图》中的许多摆放都是根雕作品。明代,根雕作品更具独特的艺术特色。清代涌现出大量的根雕艺术家,使根雕创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们继承了木雕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根艺作品。到目前为止,清代的许多根雕珍品仍在北京故宫、颐和园和上海豫园收藏。
清代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在上海豫圆展出至今。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一览无余地展现了根艺作品的魅力。
根雕艺术源远流长,隋唐时期有什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