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宰相吴潜的成就是什么?他为什么被一首童谣击倒?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吴潜(南宋中晚期)南宋时期的宰相、字一夫、履斋、宣州宁国县东乡的梯子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官至左丞相、枢密使。《辞海》说,他“提倡加强战守,防御元兵,对南宋朝廷的生存和安全表示担忧”。这是对吴潜一生历史闪光点的高度总结。
[img]41714[/img]
吴潜他为人正直敢言,揭露奸臣,还主张抗元卫国。@ 他在军事、水利、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全才。吴潜从小聪慧过人,才华横溢,诗文书法闻名乡村。十年(1217)南宋嘉定中状元,授予事郎君镇东军节度判官。十一年(1251年),理宗淳佑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元兵南在开庆元年(1259年)入侵鄂州,被任命为左丞相。
吴潜成就
吴潜在任沿江制定时,成为中华民族最早抗击日本海盗的民族英雄。宋末,来自日本和高丽的海盗威胁到东海边防。南宋宝佑年间(1253至1258),吴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订立了《义船法》。他命令东海沿海各县选出各乡有财力的人,要求他们时不时地联合起来,轮流下海巡逻。吴潜还设立了《义船法》,广征民间船舶充当战舰。设定水军的海上十二铺,海上长城形成了军民联防,对打击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冯梦龙在明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海上这样的联系布局,让鲸波蛟穴的地方,如几席,呼吸相通,何寇敢乘?
[img]41715[/img]
吴潜也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吴潜上任浙东制定使时,恰逢秋潦,是连绵不断的秋雨,河水飙升。他发明了中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吴潜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他的词风充满激情和悲伤,题材广泛,主要是为了表达经济时忧国家的抱负。
吴潜刚正不阿,无论是在当地任职,还是权掌六部,他都以诚实无私、忧国忧民、忠诚爱国而闻名。当蒙古军队不断南侵时,在民族危亡之际担任宰相的吴潜,一心想力挽狂澜,挽救国家和民族。他曾当面对宋理宗说:国家不能无我,犹人不能无病。今天的病,不仅仓,扁望而惊,庸医也望而惊!提出:一格君心,二节奉献,三振都民,四用老成廉洁的人,五用良将以御外患,六革以新治道主张;对蒙古侵略,吴潜主张与、守、战相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战略,加强战备。蒙古军兵分三路入侵南宋京城临安时,主政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荒唐地主张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海)。吴潜见理宗,极力劝阻。理宗权衡利弊,最后听从吴潜的建议,暂时保存了南宋半壁江山。
[img]41716[/img]
童谣击垮
吴潜的这些主张触动了以投降派贾似道为代表的集团利益。他们多次诽谤吴潜。不仅如此,为了扳倒吴潜兄弟,他们毫不犹豫地制作童谣进行攻击。据《宋三朝要》报道,这些人编造了这样一首童谣:“大蜈蚣和小蜈蚣都是世界上有毒的昆虫。如果飞行天空能吃龙,缘分就有100英尺。”。
从这首童谣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很麻烦蜈蚣来影射吴公,充分利用童谣口头文学的特点,将吴氏兄弟置于不利地位。后两句话把吴潜置于死地。在封建社会,龙是皇帝的象征,食龙无疑是篡位的代名词。童谣把吴潜兄弟比作爬得很高的兄弟。飞天蜈蚣,甚至觊觎皇帝的宝座。这种恶毒的谣言攻击,即使是再开明的皇帝也要相信三分,更不用说昏昏欲睡的宋理宗了。这样陷害吴潜还能有好处吗?
吴潜曾官到南宋左丞相兼枢密使,为何却被童谣击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