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在全国设定节度使统率诸军、镇,便于征兵全国军队。节度使一职对一方军队拥有专制权,“受命之日,赐之敬节,称之为节度,能够专制军事。行则建节符,树六标。外任之重,无与伦比。“后来,节度使军、民、财三政融为一体,各地往往对朝廷保持着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1415[/img]
唐玄宗时期,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节度使,全国精锐部队多调,安禄山也是范阳、平卢、河东的节度使。唐朝外重内轻,最终在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造成安史之乱。
尽管安史之乱后来平定下来,但并没有进一步消除节度对朝廷的潜在威胁。唐末,黄巢起义后,唐帝国名存实亡,各方节度形成了支兵自重的局面。其中,宣武节使朱全忠、河东节使李克明、凤翔节使李茂贞等人力最大。朱全忠曾经控制皇帝,滥杀朝臣,最终在开平元年(907年)废除了唐哀宗,自称皇帝,建立了后梁。唐朝最终灭亡是在最初为维护统治而设定的节度使之手。
朱全忠建立后梁后,未能统一全国。唐朝之前设定的一些强大的节度使他们自尊,互相攻杀,失败的一方合并。其中,军事实力最强,唐朝死后被称为皇帝。有五代,其余的是分裂的一方,国家改革的后代是十个国家。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依靠武力分别分裂了一方。原来的唐朝被许多小政权所取代。
[img]41416[/img]
五代十国的节度使也更加傲慢和专横,他们的下属大多是强大的士兵,军事政变不断发生。唐朝的节度使灾难还没有结束,长期的战争和动荡的政治形势对大多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从唐代的藩镇制度来看,赵匡胤为什么下令不杀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