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崇祯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位长者给了他一张写着“有”字的纸。崇祯皇帝给大家看,大家都说是大吉大利之兆,主“大有”、“富有天下”的意思。后来,一个能拆字解梦的人告诉他:这个词很不祥,“有”字拆开,就是“大不成大,明不成明”,表示大明残破不堪。崇祯皇帝黯然失色。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1309[/img]
今年,李自成的势力在河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发展迅速,出兵北京的计划正在实施中。南方地区也是如此。张献忠率领军队从南昌南下,不断占领长沙、衡州、江西、广西的许多地方。进入甲申年后,张献忠追溯江西,进入四川,击败了忠于朝廷的著名女将军秦良玉,一举占领了万县等地。
这时,朱由检无奈。烧香洗澡后,他祈祷天地,请求神指出结果。扶神后,神仙回答说:“皇帝问天下事,官贪官要钱。四面八方乱七八糟,十灶九无烟。李民苦中苦,天地颠倒。从此,我们休想太平年。”崇祯皇帝看了之后默默无言。
1644年正月初三,崇祯皇帝招来一位名叫李明瑞的官员,询问御寇的策略。李明瑞请他命令每个人等待回避,然后直截了当地建议他:当世界动荡时,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南迁,回到明朝祖先创业的南京。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只有江苏和浙江在整个国家仍然有点平静。
朱由检沉思了很久,说:“这件事太重要了,不能随便说。”然后他用手指着天空,意思是:不知道天意是什么?
李明瑞建议他迅速做出决定,以免在事情结束时后悔。朱由检说:“我早就想做这件事了,但没有人赞助它,直到今天。你的想法和我很一致。你不想在外面做什么?这件事很重,你必须保密,不能轻易泄露。否则,你的罪就不小了。
“南迁之议”是朱由检延缓大明的唯一机会。不幸的是,皇帝的优柔寡断埋葬了唯一的机会。也许这是命中注定的。
[img]41310[/img]
朱由检的皇后姓周,是一位端庄稳重的美女。史书记载,看到她的人会“头晕不自持”,表明她的容貌光彩照人。她为朱由检生了三个儿子,感情很好。这位周皇后从小就熟悉读经史,与崇祯皇帝有着共同的语言。但她从不干涉朝政,也不为母亲的家人谋取任何私利。值此天下大乱之际,有一天,她特别委婉地对皇帝说:“我们在南京还有一个家。出乎意料的是,朱由检立刻声色俱锐地问她是什么意思?问她听谁说要南迁。吓得皇后再也不敢多说了。
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皇后张嫣是朱由检的寡嫂。这是明朝著名的贤后。她知识渊博,对小叔子很好,曾经帮助朱由检度过了继位之初的困难时期。朱由检特别尊重他的嫂子。然而,她反对南迁,认为这将损害皇帝姐夫的形象。朱由检听说后,立刻怒气冲冲地去质问张皇后,听谁说要南迁?张皇后知道事关人命,坚决拒绝说出人名。崇祯皇帝一再问,最后张皇后说,如果皇帝是一个
不屈不挠地问谁说了什么,他可以自杀并感谢自己。朱由检很幸运地放弃了 。
因此,皇帝坚决反对南迁,给人一种强烈的错觉。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事实上,崇祯皇帝的心可能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他应该清楚地知道,南京作为留都,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有重兵驻守。有可能在那里再次振作。为此,他秘密命令在天津海边准备200艘海船和1000名精兵卫队,随时准备南行;另一方面,他特别害怕臣民认为自己懦弱,害怕丢脸。其中,他也可能害怕动摇人民的心。为此,他犹豫不决地决定了第一只鼠的两端。
[img]41311[/img]
随着李自成军队越来越接近北京,李明瑞再也不能沉默了。他公开向皇帝写信,并建议立即向南迁移。崇祯皇帝仍然犹豫不决。
几天后,左都御史李邦华建议皇帝留在北京,让王子监督南京。崇祯皇帝仍然犹豫不决。
看到这一幕,李邦华又退了一步,要求皇帝将两位王子分封到太平宁国二府,以保卫南北两京。崇祯皇帝再次犹豫不决。
史书记载:皇帝“拿着奏疏,绕殿徘徊,边读边叹!”
就在这时,一位观点极端、忠诚、爱国、慷慨激昂的官员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光时亨。他写信给皇帝,激烈弹劾李明瑞。结果,皇帝又犹豫了。在法庭上,他反对私人主张,慷慨激动地宣布:“国君死于国家,我下定决心了。”
李明睿不理那一套,又上书了,请求一天不要耽误,马上南迁。光时亨也更加激烈,指出“不杀李明睿不够安心”。许多大臣认为皇帝似乎也反对南迁,于是纷纷附议杀明睿安天下。皇帝的表现是在宫殿里,在大臣面前,再次说了很多情绪化、慷慨激昂的话。退朝后,他极度沮丧,懊恼不已,对身边的近侍说:“光时亨真该死,我姑且饶他这次。“这位总是在颠倒四中杀伐决定的皇帝,在最需要决定的时候变得毫无决定。
李自成进北京后,李邦华等主张南迁的大臣要么逃跑,要么自杀,坚决不投降。偏偏光时亨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投降了李自成。
在李自成包围北京后,崇祯皇帝朱由检多次试图脱离危城,逃往南方,但“欲迁不得”,均未如愿。@ 在一个太监的陪伴下,他只能走向景山下的树木,走向他臣子“不忍言”的结局。
随着李自成越来越接近北京,崇祯对南迁仍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