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朝,历史学界总是有争议的。276年的国佐,既有铮铮铁骨的不屈不挠,也有昏暗的昏君昏臣。与其他朝代相比,它与众不同。没有像纣王这样的暴君,也没有像秦桧这样的臣子。但正是这样三无朝代,它持续了276年,直到最后一根稻草在崇祯十七年出现压弯。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1178[/img]
当崇祯皇帝看着煤山上烟雾弥漫的北京城时,也许他会讨厌为什么存活了276年的王朝最终会陷入混乱,但经过17年的努力,他赢得了亡国之君的称号。他将如何面对地下的祖先。在哥哥死后,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被匆匆推上了王座。面对伤痕累累的江山,他做了一切。曾经的三呼万岁早就是昨天的浮云,城门外的炮火更像是一首改朝换代的悲歌,崇祯不禁陷入了反思:我不是亡国之君,一切都像亡国。
他是悲伤的,也是可怜的。但是大楼会倾倒,不是一个人的罪吗?
各个朝代都有贵族,但明朝特别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明朝社会分为三大势力:皇族、士族和平民。规定皇室不纳税,明朝有各朝代厚厚的皇室分封制度。根据历史学界的推断,明朝皇室在崇祯时期繁殖了10万人。概念是什么?国家在边境的驻军士兵就是这样。换句话说,这10万人需要国家来抚养,不能产生任何好处。
假如养也可以,给足钱就行了。但明末,皇室占全国土地的40%以上,这些土地是免税的,不可避免地导致税收下降。明初80%的土地都是税收,崇祯时期只有不到20%的土地可以征税。换句话说,诺大国需要用20%的土地养活100%的人,这不是各种军费。毫不夸张地说,皇族伸手要钱。
[img]41179[/img]
在谈论自然灾害之前,我们首先普及了一个知识。明末,中国正处于小冰河时期,也就是说,当时土地上的粮食产量将低于其他时期的亩产。这为未来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作为小农经济的封建王朝,粮食是根本。有了食物,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安全的生活。军队和人民都需要吃饭。然而,在明末,几乎每年都在为救灾工作。
崇祯元年,北方大旱,寸草不生
崇祯三年,西北大饥荒
崇祯六年,陕西蝗灾
崇祯十三年,大疫,传染病爆发,十有八九死亡,南北大荒,整条河都堆积着尸体
书中记载崇祯十四年,夏秋大疫,娃娃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称之疙瘩瘟,均患此者十四五。到了春天,又有呕血者,或者一家数人并死。
崇祯十六年,北京师发生腺鼠疫,北京师人口死亡40%。
几乎每年都有灾难和荒野。种植的粮食不足以救灾,更不用说其他粮食了。
[img]41180[/img]
东林党是历史上经常提到的一个组织。说到这个组织,简而言之,它是一群所谓的学者,整天说话,不做实际的事情。自古以来,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其他地方,最害怕玩嘴炮人。不会做实事,只会侃侃而谈,拿不出实际的解决办法。东林党就是这样的人。
明朝的文官集体是一个可怕的群体,尤其是在东林党领导的年底。顶撞皇帝,鄙视权威。这些人代表江南士大夫的利益。朝廷没有钱,自然需要追缴各种税收。江南作为国家最富裕的地区,自然首当其冲。东林党的人不高兴,为什么要收我们的税?于是集体威胁皇帝,各种狂轰滥炸。皇帝害怕了,只能从人民身上加税。但人本身就穷,还要继续加,难道不是把人逼到绝路上吗?当李自成主动议和,要求皇帝封他为西北王,并拿出钱奖励军队时,东林党强烈反对立即北上消灭后金,抱着祖训斥皇帝,称李自成是反贼流寇,无法招纳,果断拒绝。但只会盲目反对,却拿不出解决办法。最终的结果是北京被李自成占领。明朝正式灭亡。
更可笑的是,这群所谓的学者在破城之日向李自成投降,这与他们的仁义道德大不相同。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是如此的正直,这是可悲和荒谬的。
明末,最具威胁性的是两股势力。东北后金和西北李自成。北京恰恰夹在两者之间,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端受气。既要防止后金入侵,又要与李自成打交道。长城失修导致后金经常到北京骚扰,一旦北京出现问题,辽东军队就会回来。长途奔袭,军队疲惫不堪。西边的李自成又虎视眈眈。袁崇焕反间计被斩首,洪承类和祖大寿投降后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缺少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官,再厉害的军队也像乌合之众。
[img]41181[/img]
备受争议的崇祯皇帝虽然不是昏君,但能力确实不够。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明朝皇帝几乎是由王子产生的。王子作为储君,接受的是如何成为皇帝,管理国家的课程。但崇祯作为藩王即位,他不明白。我从小就没有学会如何成为皇帝。我不明白。执政只能靠个人判断。
我们来看看他在位17年的成就:换了19位首辅,处决了17位尚书和11位总督。这是典型的做法,不懂得为君。
频繁更换管理层作为领导,对国家造成了致命伤害。从小到大,执行者的能力参差不齐,也影响了工作效率。说大了就是领导浮躁,过于激进。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事后太不耐烦,认为经常换手下的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样的企业就会有一个极端。执行者今天下达的命令明天可能会下台。然后下一个更改命令,下一个将再次执行。国家运行机制将混乱、无规可守。
明朝276年的国运在1644年走到了尽头,它的灭亡是偶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是各种原因。气候、人力和皇帝都应该负责。但时间是不可追溯的,历史总是可以记住的。在分析的同时,我们可以找到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与其他朝代相比,明朝276年的国佐是如何结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