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喜欢时尚的女孩喜欢穿高跟鞋。毕竟,穿高跟鞋可以突出她们的气质,让人们看起来更自信。然而,高跟鞋毕竟是中华民国时期的进口产品。清朝妇女以前从未见过它们。虽然他们不知道高跟鞋,但他们也有类似的替代品,也就是我们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花盆底鞋”。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img]40563[/img]
这种鞋很有特色:以木为底,鞋底很高,类似于今天的高跟鞋,但高跟鞋在鞋的中间。鞋底又宽又圆,看起来像一个花盆,所以它被命名了。这种花盆底鞋是木底,裹着一层布,鞋底做成马蹄形,也被称为马蹄形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声音。
鞋底由木头制成,白布包裹,一般为7厘米,最高可达13厘米,鞋帮装饰花、植物、昆虫和鸟类刺绣。有些鞋底也有刺绣图案,脚趾上有针和地面。当时,新女人和年轻女人穿得更多,通常小女孩在13岁或14岁时开始使用高底。清朝后期,穿着长袍和花盆底鞋已成为清朝宫殿的礼服,甚至慈禧太后也经常穿这双鞋。
[img]40564[/img]
令人费解的是,满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也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经常骑马,不可能穿花盆底鞋。那么他们是如何发明出来的呢?
这与“缠足”的坏习惯有关。据说缠足始于秦始皇。秦始皇选择美女入宫,足小是主要标准。也许秦始皇认为女人足小,很难出去炫耀,所以她温顺干净。于是,民女们缠着脚,梦想有一天会选择君王侧。
南宋以后,缠足从宫中延伸到民间,从良家延伸到妓女。据《宜林伐山》记载,“行都妓女穿窄袜弓鞋如良人”。除了妓女,缠足在宋代仍然局限于上流社会,普通女性甚至富裕女性都不缠足。然后逐渐演变,缠足已经成为规范女性道德的标准,明代缠足已经进入繁荣时期。
满清入关后,满足女性对汉族女性小脚和行走姿势的羡慕和喜爱,于是纷纷效仿包裹小脚,但当时皇帝们并不喜欢。比如康熙时期,有一个命令:禁止女人包裹头发和脚,违规者流亡。
在这种情况下,“花盆底鞋”出现在历史时刻,鞋底很高,加上满族女性喜欢穿旗袍,所以旗袍不仅不拖地,而且可以覆盖脚,达到“小脚”的目的,这是“花盆底鞋”的第一个用途。
第二个用途也很容易理解。当时满族妇女上山防蚊,避免鞋底被泥湿,所以习惯在鞋底附着木块,然后发展成花盆底鞋。
[img]40565[/img]
第三个目的是为了方便皇帝。事实上,这也很容易理解。皇帝有3000名后宫美女。即使没有那么夸张,也有几十人和数百人。皇帝不能一一记住他们的名字。这时,“花盆底鞋”就派上用场了。
随着《纽约时报》的发展,当时的“花盆底鞋”变得越来越精致。鞋面大多是缎子,绣有图案,鞋底涂上白色粉末,富有的女人仍然在鞋跟周围镶嵌着宝石。对于后宫的妃子来说,“花盆底鞋”上的装饰也是根据她们的地位来确定的。如果皇帝忘记了女人的身份和地位,低头看对方的鞋子,他可能知道。
关于“花盆底鞋”的起源,民间有很多说法,比如“满族妇女只是为了增加身高,使用高底鞋”,但这些说法很难验证,认为,也许只是为了追求美,就像现在的高跟鞋一样,你觉得怎么样?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清朝是如何发明花盆底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