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出生于赵国的中山苦星,死于楚国的寿春。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健、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据史料记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上卿,以勇气闻诸侯。”上卿是战国时期的头衔,一般授予功劳显赫的臣子,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在这一时期,廉颇威震诸侯,赵惠文王也更喜欢廉颇。
[img]39192[/img]
在赵惠文王时期,廉颇和林相如也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林相如成功归赵,在赵国名声大噪,一时风头无二。第二年,秦王邀请赵王池池见面。与廉颇商量后,林相如决定陪同赵王参加会议。廉颇驻军边境为策应,出发前廉颇对赵王说:“大王出发后,估计来回路程和会议礼仪都结束了,前后只有30天。如果30天后没有回来,请让我们以王子为王,切断秦国拘留你作为威胁的想法。"赵王许诺。不难看出,廉颇是赵王心腹之臣,君臣关系密切,才敢说这样的话。赵王也是一个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的人。
[img]39193[/img]
在池池会上,林相如胆识过人,机智聪明,面对秦王的反复困难,不卑不亢地化解了赵国。秦王对林相如无奈,林相如和赵王毫发无损地回到了赵国。池池后,林相如功劳重大,赵惠文王论功行赏,封林相如为上卿,位于廉颇之上。廉颇认为林相如只是凭口舌之利,心中不服,扬言:“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林相如此闻此,遇见廉颇屡屡避让。后来,廉颇得知林相如并非怕自己,而是怕将相不和,影响赵国的未来。廉颇了解林相如的良苦用心,深知大义。因此,廉颇便“负荆请罪”,林相如不顾前嫌。他们给历史留下了一个故事,“赵国兴将相和。”
从赵惠文王20年(前279)到赵惠文王30年(前269年),战争的烽火不断蔓延。在此期间,廉颇先后与魏秦作战,并相继取得胜利。赵声势磅礴。
赵慧文王三十三年(前266年),赵慧文王去世后,赵孝成王继位。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在长平、秦、赵展开大战。长平战争初期,廉颇担任主将,利用当地地形建造堡垒。面对秦军的几次挑衅,赵军坚守城市,不应战。赵孝成王反感廉颇不能坚守,秦国又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离开了赵孝成王与廉颇的关系。最后,赵王临阵换帅,任命赵括为主将。结果,初出茅庐的赵括遇到了名将白起,赵军被秦军断水断粮,赵括突破时被秦军射杀,40万赵军被白起坑杀死。到目前为止,赵国已经崩溃,再也不再勇敢了。
[img]39194[/img]
赵孝成王15年(前251年),燕国看到赵国青大部分死于长平之战,就派栗腹进攻宜城,清秦率军进攻代地。赵王派廉颇反击,廉颇不负众望,打败了燕国。燕国割让五城给赵国,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这时候廉颇真的可以说是“当你被打败的时候,你奉命在危机之间。”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无缘无故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怒不可遏,攻打乐乘,乐乘败走。廉颇怒不可遏,离开赵国去魏国。魏王收留了廉颇,但没有重用廉颇。
当赵国多次受到秦国的攻击时,赵王想召回廉颇。面对赵国使者,廉颇表示,他仍然可以为赵国战斗。然而,廉颇的政敌郭开却让赵王认为“廉颇老了”,所以他没有召回廉颇。
后来,当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时,他派人去迎接廉颇来到楚国,并任命廉颇为楚将。在楚国时期,廉颇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然而,廉颇仍然想被赵国重用,并说“我想用赵人”。但最后等待他的是楚国的生日春天,他因抑郁症去世。
廉颇配得上赵国的心。虽然忠诚,但很难与国王的猜疑和恶棍作斗争。离开赵国后,廉颇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他只留下对赵国的无限思念,最后愤怒地死在楚国的寿春。面对国家的困难,廉颇站了起来。虽然已经是晚年了,但他仍然有报国的心。
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赵国将军,廉颇为何最终愤怒地死于楚国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