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被视为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因为他迁都洛阳,大力实施汉化政策。迁都的举措也被视为反映孝文帝一代皇帝的才华。但事实上,迁都前的北魏王朝,自道武帝拓跋圭天兴元年(398)以来,一直定都在平城(山西大同),历六帝七世凡九十七年;迁都洛阳后的北魏王朝,包括孝文帝,只传了三代,政权对别人很容易。后来孝庄帝、废帝、孝静帝等,都走马灯,只是权臣手中的傀儡。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38715[/img]
永熙三年(五三二),北魏结束,离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40年。魏孝文帝迁都,原本想以正统的中原王朝为己任,统一南方,建立统一的北魏帝国。他有没有想过,两代之后,国势衰落破败,他的迁都以建设宏伟事业的理念成为泡沫。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北魏王朝的快速衰落呢?
孝文帝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人原有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基础。自拓跋圭以来,鲜卑一直是一个强大而好战的武装集团。无论它的内部矛盾有多复杂,它在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和军事集团打交道时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向心力。道武帝、太武帝、扫平群雄统一北方,主要依靠民族武装集团的军事能量。
然而,迁都洛阳却在鲜卑民族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迁都涉及到整个鲜卑民族的利益,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孝文帝也知道这一举动会遭到鲜卑人的普遍反对,不敢公开提出迁都主张,于是玩了个把戏,于太和十七年率30万大军南下,声称南征。秋雨不断,道路泥泞,长途跋涉使士兵们疲惫不堪。到达洛阳后,孝文帝不得不南进,大臣们跪在马前进行建议。孝文帝趁机威胁他们说,如果他们不南征,他们将不得不迁都。结果是“老人爱土,不愿意,怕南征,不敢说话,就定都洛阳。”
这种让鲜卑大多数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受到了许多鲜卑人的抵制和反对。比如贵族元老重臣拓跋丕,因对迁洛意见不同而被降职。太子勋不愿迁都,太和二十年八月趁留守洛阳的机会,与亲信密谋逃回平城。事件发生时,孝文帝囚禁了王子,很快就废除了他,然后毒死了他。不仅当时有很多鲜卑贵族反对迁洛,即使魏宣武帝元洛执政后,鲜卑贵族还是不愿意住在洛阳,想回平城。这种力量很强大,连宣武帝都几乎承受不了压力。
[img]38716[/img]
迁都也加剧了全社会的矛盾。魏孝文帝迁都后,父子纷纷在洛阳大兴土木,消耗民力国力,增加人民负担。孝文帝早就羡慕汉魏宫城的奢华。迁都后,他立即?洛阳手重建。历史记载:北魏洛阳市东西20里,南北15里,城中有1900多户,城四面共有13扇门,全部以魏晋旧名为依据。城南有四通市,是国际贸易市场。由于北魏统治者提倡佛教,洛阳有1000多座佛寺。据《魏书》记载,当时修建洛阳的民夫“日有万计”,项目成本“日损千金”。
一次兵役,就“发5万人”,本文在40天内发表,可见工程量巨大。正社会矛盾激化,人民怨恨,孝文帝迁都后在世,起义暴动不断发生。在宣武帝、孝明帝的时候,这样的事件比较多。公元四九四年,幽州人王惠定聚兵起事,自称明法皇帝。后来,刘僧绍聚在一起,自称明法王。起义者呼吁“明法”,可见人民深感政治黑暗,统治阶级无法无天。
迁都还推动北魏统治集团腐化堕落,重走西晋司马氏集团老路,腐败不可挽回。北魏初期的皇帝,政治上主要是师法西汉文景之治,道武帝甚至用镇压手段对付奢侈腐败、屡教不改的贵族。但迁都后,这种清虚寡欲、与民休息的政治指导思想被破坏。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发生在西晋,而迁都后的北魏出现了元琛与元雍争豪的丑闻。统治集团在北魏迁都后迅速腐化,一方面是自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有社会环境污染。迁都为他们提供了腐败、奢侈和放荡的参考,这是西晋司马氏集团。河间王元琛造文柏堂,形如宫,家有玉瓷井,金制水罐,用五色金丝织成井绳,妓女300人,全国色。养马以银为槽,以金为锁环。
迁都后,孝文帝是北魏统治集团腐化的始作俑者。是的,孝文帝有严惩腐败的历史,但迁都后,他喜出望外,大兴土木工程,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因此开始了严厉的政治。如果有必要修建洛阳市的一些公共设施,那么他在魏晋重建台榭观阁,增加设施,纯粹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这样做的结果是上行下效,百官也跟风。他的儿子宣武帝宠坏了奸夫,朝政大坏,失控了。孝文帝责怪北魏统治集团的腐化。
孝文帝迁洛的决策方法和程序也是错误的。他采取了历代专制皇帝常用的刚性决策,不允许智囊臣僚论证,个人独裁,不允许批评。用残酷的镇压对付批评者,在造成既成事实后胁迫大家就范,是决策的禁忌。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迅速衰落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