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自刘邦开国以来,大封诸侯王,政治、军事、经济相对独立,形成了实际的国家,特别是吴、楚、齐等国家,势力越来越大,给西汉政权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自汉文帝以来,朝臣们不断提出削藩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最具代表性的是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少力量”的削藩策略,但文帝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到汉景帝时,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赵错出现,再次提议朝廷削藩,并上疏《削藩策》,明确指出:“今削之反,不削之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书》)意思是早切晚切,诸侯要反。如果早切,诸侯王反得早,但准备不充分,灾难小;切得晚了,诸侯王准备充分了。虽然反得晚了,但是灾难更大了。
[img]36632[/img]
景帝终于采纳了赵错的建议,开始削藩。吴国在抓住楚王、赵王、胶西王等诸侯王的过错,成功切断部分封地后,准备对最强大的吴国进行手术,与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等六国发动叛乱,最终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的混乱。七国以“朱赵错、清君侧”为旗帜,联合起兵攻打朝廷。
为了平息叛乱,景帝首先听从了朝臣袁盎的建议,斩断了赵错,并惩罚了他的九个民族。然而,叛乱并没有平息。最后,他不得不派遣将军周亚夫带领36名将军镇压,几乎竭尽全力,花了三个月才平息七国之乱。
虽然七国之乱的平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政府诸侯国封地隐患的问题,但诸侯国的势力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汉景帝借此机会剥夺了诸侯国的一些政治权力和管理权力。诸侯国强大难制的局面大大缓和,中央集权巩固,为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国问题创造了条件。
[img]36633[/img]
然而,赵错年轻而傲慢。他不在乎同事们对他的不满。他仍然走自己的路。为了上街方便,他甚至擅自拆除了太上寺旁边的一堵短墙,这在当时是一场大砍头罪。赵错经常越级,与景帝的言行和感到被忽视的总理沈屠嘉交谈。他抓住这个机会,立即安排人们写奏章。他想弹劾赵错,并借此机会摆脱他。
赵错听到这个消息,连夜进宫去见景帝。承认错误后,景帝原谅了他。第二天,沈屠嘉出示了一章,要求惩罚赵错。结果,景帝轻描淡写地说:“我批准了这件事。首相不必太在意。”沈屠嘉下朝后悔地说:“我应该先砍后奏,但我应该先请,但我被这个男孩背叛了!”回家后,他愤怒地吐血而死。从那时起,朝臣们对赵错更加愤怒。
为什么汉景帝要听从袁盎的建议,杀了赵错,他建议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