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自杀是项羽在楚汉争夺中做得最正确的事情;正是这一举动使他从一个失败者升华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悲伤英雄。
打个可能不合适的比喻:如果把楚汉竞争当成战争大片,英雄项羽的自杀会让结局避免刻板印象,让这部大片的分数从8分提高到10分。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36388[/img]
在乌江边,乌江亭长劝项羽东渡:“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人数十万,也是足王。”也就是说,与中原相比,江东虽小,但也有几十万方圆,依靠地理位置顽强抵抗,称王一时并非不可能。
项羽在江东有吸引力吗?当然也有。虽然项羽的缺点很明显,但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显得真实;此外,每次他打仗,他都亲自冲到第一线,关心基层士兵。此外,他拥有顶尖的指挥能力。这样的人在士兵中特别有吸引力,在任何时代都是迷人的领袖。
他死后,鲁地人民坚决不降,甚至准备被屠杀。然而,正是这种以死为主的气度感动了刘邦:这些人比英布和韩信的墙草可靠得多。因此,他不仅善待鲁地人民,还亲自埋葬和哭泣项羽。同时,他还原谅了项氏族,并将项伯和其他四个人封为侯爵。通过这些举动,他成功地稳定了楚地人民的心。
可以合理地说,这样的群众基础,加上数千英里的领土,项羽手中的牌比后来屡战屡败的刘备要好得多。如果你跨越乌江,你能消耗刘邦阵营内的混乱吗?例如,当你拖到韩王信、英布、韩信等人造反的日子时?
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项羽的失败实际上是肯定的。只要有像他这样能干的敌人,刘邦阵营的力量就不会分散,必须彻底根除它才能感到轻松。@ 江东偏居一角,当时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与中原相比落后,实力与刘邦大不相同。
即使项羽东渡,失败也是时间问题。但他的自杀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
[img]36389[/img]
项羽的性格主要是因为他从霸王变成了四面楚歌。刘邦、萧何、韩信、英布等人在他眼里只是一个出身基层的小人物,与他几百年来的贵族身份相比不值一提;而且,在实力差异不夸张到离谱的情况下,这些人都不是自己的对手,只是被压在地上,从来不认为自己被打败了:
五起兵至今,八岁;身处七十多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而今卒困在这里,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个“我死了”实际上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知道,当韩信在他身边时,他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没有被采用;范增后来被他视为“亚父”。虽然他是一名顶级顾问,但也没有市场;在楚汉四年多的竞争中,项羽看着刘邦依靠赢得人民的心和力量,但他逐渐感到尴尬,但他从未改变过策略。原因不是他的大脑不好,而是由于概念上的差异。
项羽是如何从一个失败者变成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悲伤英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