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在位期间,周国国力逐渐强大,为灭商奠定了基础。要知道,周国当时已经是“天下三分,第二周”了。姬昌去世后,第二个儿子姬继位,历史上被称为周武王。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姬发在内部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即姜尚)为军师,以弟弟周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吉等好臣各有其位,人才聚集,政治蒸蒸日上。努力与更多的诸侯国合作,壮大力量。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机会。为了方便进攻商都唱歌,周武王在丰水东岸建立了新都镐京(今Xi安)。
[img]35060[/img]
周祖先的管理和积极措施促进了周领地的繁荣,吸收了人才。1046年,周武王和尚欣、武王胜、周立。周武王1046阳城巩固统治,建立完善的统治网络.
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也是“中国”一词的创造者和最初的指代。周朝共传了30代37王,共计791年左右。另一个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是周朝建国之年无法确认。
周朝分为两个时期:“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前256年)。西周(西岐)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成王五年内建成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罗邑,此后周朝称为东周。
每个王朝都要遵循兴衰变化的规律,商朝也不例外。统治初期,四方蛮夷全部臣服,王师所到,所向披靡。在王朝的后半段,商朝开始逐渐走下坡路。第一,四方蛮夷入侵,商朝边境开始反抗。二是缺乏军事人才,以至于在商朝中后期,女性已经需要参加战争,代表人物是商王吴丁的妻子,曾经是商朝军队的指挥官。
然而,最重要的是帝国军队整体战斗力的下降。很多人可能对此有疑问,但不难理解。文明越发达,社会生活越稳定,人们参与战争的潜在成本就越大。毕竟,谁愿意放弃妻子和孩子在炕上的生活,参加一场随时可以丧生的战争?于是商朝开始寻找能代替自己打仗的“打手”,这时陕西西部的一个部落进入了商王武乙的眼中。
[img]35061[/img]
据战国文献《竹书纪年》记载,武乙在位第34年,他用“地三十里,玉十钰,马八匹”,招募了这个部落的首领季历。很多人可能不熟悉这个季历,但他的儿子和孙子很有名,后来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据说季历的工作还是很漂亮的,凭借部落的英勇善战,商朝周围的叛乱很快就平定下来了。然而,商朝很快发现,这个新兴部落已经成为心腹之患,季历周部落也发现商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所以蜜月来去匆匆。
商纣王时期,周文王曾被囚禁在商朝,商业关系几乎完全破裂。当时,周部落已经发展成为西部部落联盟的领导人。即使是商王也开始害怕杀死周文王的后果。他只能囚禁而不是杀人,但这毕竟不是办法。最后,他别无选择,只能让周文王回到山上。没有办法做出这个决定。当时,商朝的边境又开始不安,边境不稳定。周王不得不放下内部矛盾,带领军队抵抗侵略。
但就在商朝内部空虚的时候,姜子牙协助周武王开始了伐纣之战。商朝腹部被敌人袭击,而周朝联军则等待工作。因此,虽然商朝军队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但它们在牧野战中仍然失败,因此商周王在鹿台自焚。看完周代商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无非是从商朝的失败中总结出一个道理:“熙攘攘的外面必须先安内。遗憾的是,后世皇帝此刻骨铭心,却又忌讳如深。
周文王统治初期,周国的国力又是如何逐渐增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