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统一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唐玄宗即位后,创造了开元盛世,使唐朝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到8000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国力逐渐下降。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牛李党争。我们来看看!
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9世纪上半年以牛僧茹、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秦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
斗争始于唐宪宗时期,直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了近40年。唐武宗时,李党达到鼎盛时期,牛党纷纷被解雇;唐宣宗早期,李党被降职为地方官员。最后,牛党活了下来,李党离开了中央。因此,唐文宗叹了口气,“去河北小偷,去中国朋友党”。
牛李党争是唐末宦官专权和唐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末的统治危机。
[img]33851[/img]
牛李党争经过
唐宪宗在位期间,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汝、李宗闵在考卷中批评朝政。考官认为两人符合选择条件,于是向唐宪宗推荐。这件事传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的耳朵里。李吉甫看到牛僧汝、李宗闵批评朝政,揭露了他的缺点,对他非常不利。于是李吉甫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个人(牛僧茹、李宗闵)和考官有私人关系。宪宗信以为真,将几名考官降职,牛僧茹和李宗闵也没有得到提拔。然而,这件事却引起了朝野的哗然,大臣们争先恐后,谴责李吉甫嫉妒能力。在压力下,唐宪宗不得不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并在同一年任命宰相。这样,朝臣分为两个对立派。但此时李德裕、牛僧汝尚未进入朝廷工作,派系斗争色彩不强。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进士科考试,右补阙杨汝士为考官。中书舍人李宗闵的丈夫苏巢﹑杨汝士的弟弟殷士和首相裴度的儿子裴书等登第。前宰相段文昌告诉穆宗奏,礼部贡献不公,录取通过“关节”。穆宗问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祯、李绅,他们都说段文昌揭露了真相。穆宗派人复试﹐原榜14人中有14人﹐钱徽、李宗闵、杨汝士都因三人勉强及第而被贬官。因此,李、杨等人大为怀恨在心﹐从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滚,垂下40年”。双方从派系私利出发,互相排斥。
长庆三年(823年)唐穆宗,牛僧汝入相。李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牛僧汝多次辞相,出任武昌节使。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李德裕改为兵部侍郎。首相裴度推荐李德裕担任首相,但失败了。李宗闵通过宦官关系成为首相,调出刚入朝的李德裕,任义成节。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李宗闵介绍牛僧和儿童入相。曾经推荐过李德裕裴度辞相,出为山南东道节使。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吐蕃维州守将悉塔请降。西川节使李德裕派兵入驻其城。牛僧汝令还悉塔谋及从者,被吐蕃官员杀在维州城下。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书。京兆尹杜安向李宗敏提出建议,通过推荐李德裕为御史医生,与李德裕一起修复。得到李宗敏的同意后,杜安拜访了李德裕,并提出了这个计划。李德裕很高兴。然而,在与杨玉卿协商后,李宗敏终止了上述计划,错过了这可能是双方和解的最佳机会。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升任宰相,降职杨虞卿、张仲方、张元夫、萧浣等牛党人物为地方官。不久,李宗闵出任山南西部节日使者。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当权的李训、郑注为排斥李德裕,再次引荐李宗闵入相,之后,李德裕出为镇海节度使。
[img]33852[/img]
此后,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除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前夕,当时掌权的反宦官李训两党﹑郑注排斥朝外﹐一般来说,两党交替进退,一党在朝,排斥对方为外任。唐文宗曾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文宗死于五年(840年),牛党和他们依靠的宦官支持的继承人未能继位,另一个宦官拥有唐武宗即位﹐牛党失势。自淮南节度以来,李德裕一直是宰相,开始了李党独掌朝政的时期。牛党被排除在朝廷之外,其领导人牛僧茹、李宗闵虽早已身在外地,但也被贬职流放。会昌年间,李德裕讨平了泽鹿的叛乱﹑破回鹘﹑废佛教等方面取得了成就,但他独断专行、排斥异己的作风,不仅是对派所的仇恨,也是对宦官的不满。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武宗召李德裕入朝为相,信任有加。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德裕一再贬废李宗闵、牛僧汝等。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宣宗即位。为了夺回朝廷的权力,李德裕被派去为荆南的使者。从那以后,白敏总理一再贬低李德裕。李宗闵去世了。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牛僧汝病故。
李德裕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去世。
牛李党争结果
“牛李党争”持续了40多年,以牛党的活力和活力,李党被贬为地方官,宦官、藩镇的势力大增,宣告结束。
牛李党争的影响
牛李党的斗争对唐代政局有一定的影响。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加深了唐末的统治危机,使原本衰落的唐朝灭亡。
牛李党争不仅影响了中晚唐政治格局和文化的演变,也参与了中晚唐诗风的塑造,也是牛李党争中具有攻击性倾向的文学作品。
牛李党争评价
两党之间的政治斗争始于唐宪宗,相互变化。一般来说,唐穆宗和唐敬宗是牛党的势力;到了唐文宗,党争最激烈,有时候两党的人都是同朝的。唐武宗是李党的全盛时期;宣宗是牛党的全盛时期。宣宗后,牛李党的斗争不会在历史上复制。
虽然两党人民在政治上相互争斗,但他们与今天的政党不同。有党的大纲和党员名册,为政治理想而战。牛李党争的性质是权力之争。除了不同的背景外,两党之间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边境问题和藩镇问题之间的争议,以及主战和主战之间的差异。
虽然牛李党与内廷宦官党派的争执是肤浅的,但自甘露之变以来,宦官们自成一气,同类相聚,不再让外朝大臣依附。虽然牛李党自宣宗以来不再出现,但外朝大臣转而依附于拥有地方兵权的藩镇,导致崔胤结合朱全忠杀死宦官,朝政大权落入藩镇,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牛李党争是唐末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是政治腐败的表现。从表面上看,牛李党争似乎是普通官僚和士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事实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两党分歧的主要焦点有两个:一是如何选拔官僚;二是如何对待藩镇。
牛李党争是怎么回事?这场斗争持续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