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铁帽王和普通王子有什么区别?铁帽王的身份比普通王子更高贵。清朝历史上只有36位王子,包括26位普通王子和10位铁帽王子。此外,清朝历史上还有两位铁帽国王。因此,清朝有12位铁帽国王。
清朝的头衔分为皇室头衔、英雄头衔和蒙古王室头衔。皇室头衔分为12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和硕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通常,只有皇帝的兄弟和侄子才会被封为王子,但清朝的皇室爵位不同于其他朝代。只要其他朝代是皇帝的兄弟和侄子,他们都可以封王子,只要他们封王子,他们的子孙代代相传。清朝皇室爵位采用世袭递降继承爵位制度。
所谓世袭递降,是指清朝皇室爵位每一代继承人都要降一级爵位。比如亲王死后,儿子想继承爵位,只能降一级继承郡王爵位,也叫世袭递降。
铁帽王不同于普通王子,因为它不受世袭递降制度的限制。也就是说,铁帽王的铁在于,无论传承多少代人,都不需要世袭递降的继承头衔。他们一代又一代都是王爵,这也被称为世袭。
功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三等15个等级。蒙古王室的爵位和皇室的爵位差不多,但是蒙古王室的爵位直到辅国公,蒙古王室还有一个比亲王爵位高的汗爵。
功臣爵位和蒙古王室爵位基本上是世袭无替的,但同级功臣爵位和蒙古王室爵位的待遇远低于皇室爵位。
[img]28144[/img]
事实上,清朝的皇室成员不像明朝那么容易获得头衔。明朝的皇室后代基本上可以在十岁后享受头衔待遇。然而,明朝以后,皇室成员越来越多。这些皇室成员不需要做出任何贡献,每年都可以从国家财政那里获得大量工资,这也意味着明朝的国家财政应该负担得起许多寄生虫,最终压垮了明朝,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因此,为皇室成员获得封爵设定了门槛。清朝皇室只有四条路可走,包括攻封、考封、恩封和功封。
袭封很容易理解,即父亲和儿子继承。父亲去世后,儿子继承了爵位,但只有一个儿子能继承爵位,通常由长子或直子继承爵位。如果其他儿子想获得爵位,他们必须走考封之路。
考封是专门为大多数皇室成员获得封爵的途径。考封也可以说是清朝皇室成员的科举考试,也是清朝独特的封爵制度。考封考试主要分为满汉翻译、骑马射箭和步行射箭三项。只有通过考试,皇室成员才能根据父亲的封爵授予相应的封爵。
如上图所示,考封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好爸爸,如果爸爸的头衔越高,儿子参加考封的头衔就越高。
假设爸爸是王子,那么妻子生的其他儿子可以继承不到8分的辅助公爵,但想继承这个头衔必须参加考试,考试分数分为优秀和劣质三级,三个考试都需要优秀才能继承不到8分的辅助公爵,如果考试是两个优秀的一个平面必须降低一级继承头衔,如果考试是一个优秀的两个平面或两个优秀的一个劣质必须降低两个继承头衔,如果考的是一优一平一劣,那就要降三级继承爵位。如果考的是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那就不用想攻爵了。继续做闲散的宗室。考封制度还鼓励皇室成员不能成为国家寄生虫,需要努力获得头衔。
恩封意味着皇帝喜欢你,可以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给你封爵。通常恩封的受封者是皇帝的兄弟和侄子。
[img]28145[/img]
比如雍正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因为胤祥在父亲康熙时期卷入了一个废王子的事件,胤祥在一个废王子后失去了父亲康熙的爱,所以康熙一时没有获得封爵。但雍正继位后,雍正非常喜爱和重视胤祥,直接将他封为怡亲王,胤祥去世后,他的怡亲王爵位也得到了世袭无替的待遇,即成为铁帽王,胤祥属于典型的恩封王。
功封是指皇室宗亲靠军功获得爵位。清朝皇室的功封爵位基本上是在清初获得的。毕竟清初战争多,战场上立功好,才能获得功封爵位。
清朝对爵位的严格控制也为国家财政节省了不少钱。直到清朝灭亡,近1500名皇室成员中只有6.3%享受爵位待遇,6.3%享受爵位待遇的皇室成员中只有75%享受低等级爵位待遇,清朝在控制皇室爵位方面比明朝好得多。
清代铁帽王和普通亲王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