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今天整理了龙门石窟摩崖三佛龛的相关内容。不知道能不能帮你拓展一些知识。
摩崖三佛龛是武周时期龙门石窟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摩崖三佛龛起源于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创造舆论。登基后,它还声称“慈氏”(即弥勒),这促进了弥勒信仰的流行。
概述
雕像:共七尊。分别是三身坐佛和四身立佛。
特点: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
中间佛:弥勒佛,坐在方形座位上,头部受损,只雕刻轮廓,没有抛光。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继任者身上。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他创造了公众舆论,并声称“慈祥”(即弥勒),促进了弥勒信仰的流行。
[img]27249[/img]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摩崖三佛龛的挖掘出现了,随着武周政权的崩溃,摩崖三佛龛也因此停工。
价值:这组造像虽然是半成品,但为人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挖程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名字由来
悬崖三佛龛所创造的三佛代表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典型的三世佛主题。这个洞穴被称为悬崖三佛龛,因为它是临山悬崖造像的,主题是三佛。
佛像
以弥勒为主的三佛题材在中国石窟中很少见。这个洞没有题记。
悬崖上有七尊佛像,其中三尊坐佛,四尊立佛,以弥勒佛为主,左右结迦坐佛。这种雕像组合在中国的石窟寺庙中非常罕见。主佛弥勒坐在方形座位上,头部受损,只雕刻轮廓,没有抛光。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现在是佛释迦牟尼的继任者。
意义
结合文献研究,洞穴应挖掘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宣传武氏为“弥勒”下凡,以稳定政权。
它是在武周政权时期挖掘出来的,也就是公元690年左右。由于张柬晚年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洞穴立即中断。因此,洞穴的雕像只是空白的,相对粗糙。但这组雕像显示,一块石头变成了一个崇拜神佛的生产过程。
历史
[img]27250[/img]
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创造舆论。登基后,他自称“慈氏”(即弥勒),促进了弥勒信仰的普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三个悬崖壁龛的挖掘。随着武周政权的崩溃,三个悬崖壁龛停止工作。虽然这组雕像是半成品,但它为我们了解石窟雕像的挖掘程序提供了宝贵的物理信息。
弥勒信仰
弥勒信仰是指以弥勒菩萨为信仰对象的宗教信仰。在印度,这种信仰在早期就存在了,如增加阿含经卷45、圣劫经卷7佛兴立品等。弥勒是未来出现的第一佛。
阿毗昙八甘度论卷二十七,也载弥勒成佛的故事。据著名僧侣传抄法盛传载,佛灭度后四八○年,呵利难陀罗汉上升兜率天画弥勒像,至忧长国(佛国记陀历国)东北,造牛头檀弥勒像。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灵运传载,烂陀寺供弥勒雕像。大唐西域记卷七卷八也载,战主国都城西北伽蓝供奉弥勒雕像。摩揭陀佛成道的菩提树东有精舍,用白银铸造十几英尺高的弥勒雕像。
龙门石窟摩崖三佛龛建于什么时期?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