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三彩造型精致,但工艺复杂,那么如何燃烧成型呢?事实上,它的基本成型方法包括三种:轮制、模制和雕塑。在一件物体上,几种方法经常结合使用。
轮制是用轮车制作陶瓷的一种方法。主要部件为木质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土,上端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平稳旋转,利用轮车的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整齐。杯子、盘子、碗、盘子、瓶子、炉子、锅、罐子等。日用器皿多采用轮制成型。由于三色胎质较厚,器壁较厚,为了克服烧制过程中的开裂、变形等问题,采用从器口到器底逐渐加厚的方法。
模制类似于现代陶瓷制造业的挤浆方法。多用于制作形状简单的小件物品。模制成型分为单模和合模两种。单模是将泥料放入模具中挤压而成,这种单模适用于装饰器具上的贴花等小附件。双模由两个半模压制对接而成,适用于生活器皿、仆人、动物和更复杂的器具构件。熟练的工匠能使胎体均匀,厚度适中,粘合部位天衣无缝,宛如一体。
模制成型是由小型俑类、模型、不规则器皿(椭圆、方形等)制成的。)以及兽足、器耳和图案。膜成型分为单膜和合膜两种。单膜是将泥浆放入模具中挤压而成。这种单膜适用于装饰器具的贴纸和其他小附件。双膜由两个半膜压制而成,适用于生活器皿、俑、动物和复杂器件。如耀州铜川黄堡村三彩窑址发现的双鱼扁瓶模型,先用模型制成两个半瓶,再粘合而成。粘接器物时,嵌入小泥条,接合处涂上泥浆。
雕塑成型主要适用于大型仆人和复杂的器皿。制作复杂的三色器具需要多种成型方法。
[img]25905[/img]
成型设备需要在阴凉处彻底干燥,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的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烘烤。第一次,胎体在1000℃~1100℃左右加热。取出后施釉,然后在800℃~900℃的温度下进入窑内烧釉。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融化流动相互渗透,形成五颜六色。
唐三彩常用的施釉方法有两种,即分区施釉和点彩施釉。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时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交融会产生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某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高温熔化后,釉料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画面,如夕阳、梦境等斑驳斑驳,形成自然自然的艺术风格。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致的造型。检测出土三彩釉的成分后,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经过数百次试验,唐代工匠们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颜色,并制备了不同颜色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在800℃~900℃的温度下,还原成各种颜色。
唐三彩怎样才能烧制成型?详细说明其成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