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端午节有多少别称?事实上,端午节有很多别称,如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期、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午节、地腊节、正阳节、龙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节、躲藏节、解粽节、端礼节等。
天中节
根据阴阳术的数量,天中节的名字来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节是天中节,是午日太阳到中天,达到最高点,尤其是中午,所以叫“天中节”。
端阳节
中午是“阳辰”,中午是第一个中午,所以叫端阳。《荆楚岁时记》说:因为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中午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所以叫“端阳节”。
重午节
古代干支时代法以天干地支为载体,时代一般以天干地支为载体。端午节最初是干支历的中午、中午和中午,第五个月是中午和中午,中午和中午被称为中午。在汉代,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发生了变化。为了方便节日,朝廷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5月5日。
[img]24741[/img]
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代越人祭祀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南越使用舟船很常见,通常在船的头尾画龙图作为自己的图腾或保护神。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在广东。
当五汛
在上海的一些农村地区,在杭州湾北岸,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五汛”。也有一些地区被称为“五月中午”。
龙日节
龙是古越人的原始信仰,源于天象崇拜。东方苍龙七宿,春天在东方抬头,夏天在南方升起,秋天在西方下降,冬天在北方消失。仲夏端午节,苍龙升到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所以叫龙节。苍龙主星大火(心宿二)端午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广东人把端午节期间下的雨称为“龙降水”或“龙舟水”,认为这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的作用。
浴兰节
端午节是仲夏,是皮肤病频发的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洗澡去污为习俗。汉代《大戴礼》云:“中午用兰汤洗澡”。
菖蒲节
在古代,南北有不同的习俗。汉代,北方认为“重午”是禁忌的恶月恶日。这时,五种毒药都出来了。所以端午节的习俗大多是为了避邪避毒,比如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上。所以端午节也叫菖蒲节。
躲午节
[img]24742[/img]
五月,在古代,北方被称为“恶月”。在一些地方,端午节那天,父母把不满一岁的孩子送到祖母家躲避邪恶,所以他们被称为“躲避午节”。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万俗从五月初一到五日扮演小女孩,尽力而为。已婚女性也各归宁,因为叫女儿节。”
地腊节
道教《红松子章历》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云集七条》说:五月初五,五方大帝会在南方丹天;检查生人的祖先,检查世界上的后代所做的善恶,以定罪祝福。道教认为,一年中的这些腊日是好日子,适合祭祀祖先和众神祈福。
端午节有多少别称?别称高达2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