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民间文学特色,语言简单,生活氛围浓厚
元曲的出现和形成是在宋金说唱艺术非常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元曲本身就是一种从下层人民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文学形式。它来自民间,以民间为基础,在民间流传,用人民的口语表达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学氛围。
在表达手法上,要么叙事幽默,要么抒情淳朴,要么嘲讽时弊,要么讽刺卑鄙,在嬉笑怒骂中展现其独特的风格。
元代散曲作家绥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归乡》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汉高祖刘邦衣锦归乡,春风骄傲。然而,隋景臣通过刘邦在家乡的一个邻居的观察和记忆,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等艺术手法,运用了民间口语,将庄严神圣变成了可鄙可笑、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讽刺了高祖的归乡。
《耍孩子》中的一段歌词:“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踢、吹笛、鼓。看到一个彪人马来到庄门,他头上有几面旗子:一面旗子,白胡阑套着一只迎霜兔;一面旗子,红曲打着毕月乌;一面旗子,鸡学舞;一面旗子,狗生翅膀;一面旗子,蛇缠葫芦。”
[img]24016[/img]
这首歌描述了皇帝旅行时仪仗队彩旗的场景。皇帝的威仪原本是最神圣、最崇高的。然而,在村民眼里,无论多么神圣,无论多么崇高的威仪,都只是一个粗俗可笑的“乡村游戏玩家”,最多只是一点“鸡狗”。
广泛使用民间方言俚语是散曲的显著特征。这些生动活泼的方言俚语不仅使作品更受欢迎、更容易,而且加强了作品的讽刺。
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唠叨令》中的歌词:“看到汽车和马被安排好,人们忍不住忍受煎熬;你有什么心情,鲜花和酒窝?你打扮得娇嫩迷人;准备被子和枕头,只睡一觉;从未来的衬衫和袖子,我们都会回顾过去,做出重叠的眼泪。唐不闷,杀人还是兄弟?唐不闷,杀人还是兄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书籍和信件都和我一起发送。
在这段曲词中,二字的广泛使用体现了北方方言的特点。曲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插科打诨角色分明,念白与唱分工明确,丰富多彩
在元杂剧的语言中,读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曲词是剧中人物的歌词。
在元杂剧中,念白和唱歌有明确的分工和丰富多彩的分工。一般来说,念白大多通俗易懂,口语化,一般是散文。演员容易唱歌,观众容易接受。只要剧中的人物都有念白。
比如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中的一段对话:“(波老云)孩子,羊肚汤从来没有过?(张驴儿云)有汤,你拿过去。(波老将唐云)婆婆,你吃点汤。(布尔云)你累了。(做呕科云)我现在呕吐了。不要吃这汤。让你的老人吃。(波老云)这汤是你和你一起吃的,所以不要吃,吃一口。(布尔云)我不吃了。请吃你的老人。”
在这段对话中,人物的话是通俗易懂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恰当,没有加工的痕迹。
元杂剧中的歌词强调音韵,显得更加优雅。在歌唱方面,歌词是由主人公独唱到最后,其他角色只读白色,读白色和歌词分工非常明确。歌词由主人公独自演唱,这可以说是元杂剧的独特特点。
性格鲜明,人物语言个性化
[img]24017[/img]
元曲在人物描写上,非常重视语言描写,语言描写个性鲜明,生动生动。
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语言非常突出。在剧中,崔莹莹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她重视爱情和正义,忠于爱钱。
比如莺莺和张生的婚姻结束后,老太太提出了张生考中状元结婚的条件,莺莺劝张生“但得一个并头莲,就像状元和第一个一样强”,“我这里青鸾有信频要发,你却休了‘金榜无名誓不归’”。简短的几句话,莺莺渴望幸福,渴望爱钱,鄙视名利的性格就跳在纸上。
虽然张生渴望爱钱,但他太软弱,经不起挫折。莺莺赖简后,他还说:“这个小生再也不敢举了...看到休息”,老太太要他考状元的时候,他还说:“青霄有路,金榜无名誓不归”。
作为崔和张爱情的信使,媒人具有聪明、机智、口才好、语言泼辣的性格特点。比如张生第一次见到媒人自我介绍的时候,媒人用“要问的问,不要问的胡说八道”抢走了他;莺莺赖简后,张生不知所措,媒人指责他“如果没有人,他会无所事事”;莺莺看到红娘带来的张生的简帖,假意发怒,红娘立即指责她“不肯搜自己的疯狂行为,要找别人的破绽”。
这些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生动,使人物形象丰满有特色。
注重音韵,押韵工整
元曲作为一种押韵,非常注重押韵,其中散曲是在宋金民谣俚语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分为小令和套曲。一般来说,小令是一首单曲,需要押韵到底。
比如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有点相思几时绝?用阑袖拂起花雪。溪流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在这个小令中,“绝”、“雪”、“也”是韵脚,整首曲子只有一首,同押一韵,节奏整齐划一,情感表达一气呵成,音韵与情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当然,小令也应该包括“带过曲”和“重头小令”。“带过曲”是三个以下单曲的组合,而“重头小令”则是由同一题目、内容和句法相同的几个小令组成的。在押韵方面,“带过曲”必须是同一宫调,押韵连接,押韵同一押韵。“重头小令”中的几首曲子可以同时押韵,也可以同时押韵。
比如郑光祖的双调・折桂令・梦中作》:“半窗梦微茫,歌后钱塘,赋予高唐。风进罗帘,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看到梨花淡妆,依稀闻到兰麝的余香,唤起思考。不想,为什么不想呢!”
这首歌的词由两个小令组成,属于双调,其中“茫”、“塘”、“唐”、“窗”、“妆”、“香”、“量”是韵脚,两个小令用韵工整,同押一韵。
[img]24018[/img]
套曲在运韵上要求全套同押韵,比如杜仁杰的《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知道勾栏,包括《耍孩子》、《六煞》、《五》、《四》、《三》、《二》、《一》、八首曲子《尾》,这八首曲子在韵上同押一韵,非常工整。
@ 元曲作为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如唐诗宋词。
元曲的流行和口语特征与其形成的历史基础是分不开的,而元曲作为一种戏曲文学作品,必须具有魅力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创作方面,元曲力求通俗易懂,实现雅俗共赏,为明清戏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曲的语言特征是什么?元曲语言特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