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然而,英宗有困难的人在这里:君子守道,不知其初。濮王之死,英宗尝执三年之丧。不为天子而父之,为天子而不父之,始终不相应。而之前的悲哀,以大位改其素,安能不耿耿。这是仁宗的错。”所以们就来探讨一下宋朝“濮议”和明朝“大礼议”的区别。
宋朝“濮议”事件:宋英宗亲政后,首相韩琦提出讨论宋英宗生父的名分。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个认为宋英宗的生父应该是皇伯,另一个认为宋英宗的生父应该是皇考。最后,曹皇后下令称宋英宗的生父为皇考。
明朝“大礼议”事件:明朝宗朱厚荣回京称帝时,主持仪式的礼臣建议朱厚荣尊表弟明孝宗为皇考,改名父亲为皇叔献王,并援引宋朝“濮议”事件向朱厚荣介绍。就这样,经过三年半的争执,明朝宗朱厚荣的生父最终把王献给了皇帝。
[img]23379[/img]
宋朝的“濮议”与明朝的“大礼议”事件有相似之处:@ 宋朝“濮议”事件的主角宋英宗赵曙和明朝“大礼议”事件的主角明世宗朱厚夫都不是上一任皇帝的亲生儿子。宋英宗赵曙的父亲是宋仁宗赵祯的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宋仁宗赵祯年轻时被曹皇后抚养,早年没有孩子;明朝朱厚晖的父亲是明朝朱见深的第四个儿子。
@ 两者都是上一位皇帝没有孩子,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因为他们非常接近上一位皇帝的血缘关系。《宋史·本纪·卷十三》记载:“四岁,仁宗在里面。宝源二年,豫
王生,属濮邸。帝天性孝顺,好读书,不为燕嬉戏慢,服御俭素如儒。”
但与此同时,宋朝的“濮议”与明朝的“大礼议”事件却大不相同,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img]23380[/img]
原来宋英宗是以养子身份继承王位的。可以说,如果宋仁宗没有在宫中收养他,恐怕大臣们可能不会轮到他推荐新的继承人。@ 当宋英宗赵曙成为皇帝时,他想把生父称为皇考,这意味着过河拆桥。
而明世宗朱厚夫则是血统最近的原因,以“继统未继承”的名义即位称帝。明武宗朱厚照和他的祖皇朱厚照是堂兄弟,明武宗朱厚照的遗诏中也说:“遵循祖训兄弟及其文告宗庙”。《明史本纪卷十七》记载:“礼官具仪,请如皇太子即位礼。王顾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的后代皇位,非皇子也是。大学士杨廷和等请如礼臣所具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不允。会皇太后趣群臣上笔劝进,即郊外受纸。日日中,入自大明门,遣官告宗庙,拜大行皇帝几宴,朝皇太后,出御奉天殿,即皇位。”
张廷玉的《明史》评价: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全世界都称治。顾迭议礼,舆论沸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夫人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也宜之;然而,升太庙,却在武宗之上,太过分了!
宋朝[濮议]和明朝[大礼议]事件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