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兵马俑举世闻名,那么兵马俑的分类是什么呢?事实上,主要有士兵和军官两类,军官有低、中、高级。普通士兵不戴皇冠,军官戴皇冠,普通军官的皇冠和将军的皇冠不同,甚至盔甲也不同。
兵俑包括步兵、骑兵和车兵。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不同。
兵俑坑中最多的是兵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手里拿着青铜武器,包括弓、弩、箭、铍、矛、戈、舒、剑、弯刀和斧头。他们穿着薄薄的盔甲,胸前有彩色线条形成的耳朵。军官戴着长冠,比将军多。兵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各不相同。
车兵俑
士兵,即战车上除控手、司机以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士兵,分别是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裙,外穿盔甲,胫着护腿,头戴中井,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的主力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武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存在一定差异。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武器来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车右手持长兵器、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不是很明确。在战车上,除了控制手、左车、右车俑外,还发现了指挥作战的军官俑。军官有高低之分,有作战指挥的责任。
[img]23044[/img]
立射俑
秦俑是一种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武器为弩,与跪射俑形成弩兵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穿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踏方口翘尖,装束轻便灵活。这种姿势就像《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射之道,左脚纵,右脚横,左手扶枝,右手抱儿,这也是弩之道。“立射俑的手势符合文献记载,说明秦始皇的射击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都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模式,为后人所继承。
跪射俑
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武器为弩,与立射俑一起形成弩兵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跪射俑位于阵心。跪着穿着战袍,穿着盔甲,头顶左侧有一个发髻,脚朝上方口,齐头翘曲,左腿弯曲,右膝着地,上半身微微向左转动,双手在身体右侧上下握住弓形,表现出一个单兵的弓形练习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很有价值,那就是他们的鞋底,工匠们精心刻画了密密麻麻的针脚,体现了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人从秦武士身上感受到了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
跪射俑是所有出土兵马俑中唯一一个在发现时非常完整的兵马俑。他身后的盔甲上仍然有红色的涂层,非常珍贵。
武士俑
也就是说,普通士兵的平均身高约为1.8米。作为军队阵列的主体,在兵俑坑中出土的数量最多,可分为两类,即长袍武士和盔甲武士。他们作为整个军队阵列的主要作战力量。大多数长袍兵俑分布在阵列表上,灵活;盔甲兵俑分布在阵列中。这两种武士都持有实用的武器,气质高,安静地移动。
军吏俑
[img]23045[/img]
就身份而言,它低于将军俑,分为中级和下级。秦俑坑数量少,出土不到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从外观上看,铠甲将军俑戴着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穿着几种不同形式的甲衣。衬衫将军俑穿着简单,但胸部有花结装饰,盔甲将军俑的胸部、背部和肩部有八个彩色花结,华丽多彩,优雅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和军队的威严。除了服装上和将军俑不一样,军官俑的精神气度也略有差异。军官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丰满魁梧,但总的来说比较高,肩膀宽阔,挺胸挺胸,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敢能干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
骑兵俑
出土于一、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攻击。由于兵种的特殊性,骑兵的装束明显不同于步兵和车兵。他们戴着一顶圆帽子,一件紧袖夹克,一条右翻领,一条紧裤,一条短靴,一件短盔甲,肩膀和手上没有盔甲。衣服又短又轻,一只手牵马,一只手拿着弓。从这种特殊的服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敏捷行为是一个基本要求。二号坑出土的骑兵形象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此,当时骑兵服装和装备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考古资料。
驭手俑
作为一名战车司机,它出土在三个俑坑里。玉手俑穿着长长的裙子,穿着盔甲,长长的臂甲和手腕,手上有护手甲,胫骨护腿,脖子上有颈甲,头上有毛巾和长冠,手臂前举着牵着绳子的驾驶姿势。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很强,玉手在古代战争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汽车战争中,甚至直接关系到战争的结果。
秦朝兵马俑的分类是什么?主要有两类:士兵和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