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迪(永乐)和徐皇后的葬礼陵墓。那么朱迪的明长陵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它能保存得这么好呢?
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后圆形。前方的方形部分由前后连接的三进院组成。
第一个进院落,前面有一座陵门。它被制成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有五个宽阔的表面。屋檐下的前额、飞子、屋檐和单昂三踩斗拱均为琉璃构件;下面有三扇红券门。陵门前有月台,左右有墙角门(已拆除封堵)。明代院内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前有一座碑亭。清朝中期,神厨、神库全部毁灭,碑亭保存至今。
[img]22974[/img]
第二个进院落,前面有一个殿门,叫做探恩门。根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殿被称为“莫恩殿”,殿门被称为“莫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荣的好名字。其中,“楚”字取“祭而受福”的含义,“恩”字取“绝恩”的含义,长陵楚恩门为单檐休息山顶形状,宽5间(宽31.44米),深2间(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
屋檐下的斗拱是一个单翘的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的后尾呈斜杆状,与宋清的做法不同。室内明间和次间设有板门,稍间封墙。其中,明间板门上安装了华带式榜单,上面写着“莫恩门”三个金字。“棱”字是后人修复时误写的。门下承载着干白玉栏杆周围的须弥座台基。它的栏杆形状是龙凤雕刻的望柱,以及宝瓶座和三个云形栏杆。
在台基的四个角落和栏杆的柱子下,每个都有一个排水石头(水龙头)。台基前后都有三个踩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玉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非常精致:以下是海水、河牙、宝山、两匹海马跳出水面;以上是云海中两条强壮的龙,追逐火珠,呈现出壮丽的壮丽景象。
[img]22975[/img]
两边都有一扇掖门,都是墙上的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和前额,门顶的瓷砖装饰和椽子飞都是由黄绿色的琉璃件组成的,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清晰。院子里,北面中央有一座高耸的殿。这座殿位于明清时期,是供奉皇帝后神牌(牌位)、举办陵墓祭祀活动的地方。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个皇帝陵墓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思陵(明毅宗)。
朱棣的明长陵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保存得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