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位划分一般从正品到九品,官员分为九品18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待遇和职能,最尊重正品。那么,为什么官员称之为“升职”,从三品降到四品呢?
在古代,提高官职是非常困难的。升级一个产品通常需要几十年的积累。因此,古代的“连升三级”都会被记录在历史上,但在明代的古籍《万历野获》中却记载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书中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在京三品大臣开始得坐轿子。以故光禄太仆卿之升都御史,虽然是雄剧,但从三转正四,所以有抬轿谢恩,骑马到任之语。
大意是:北京三品的大臣有资格坐轿子,而一个光禄太仆卿从三品变成四品的御史后,可以坐轿子向皇帝谢恩,然后骑马上任。
[img]22916[/img]
这段记录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地方。首先,京城三品的大臣有资格坐轿子,但正四品的都御史可以光明正大地坐轿子去感谢。其次,从三品降到正四品,书中用“升”来表示官员本人不仅欣喜若狂,还亲自去感谢皇帝。怎么了
事实上,如果你想理解这两个问题,你可以通过理解“光禄太仆卿”、“都御史”和内部官职来回答。首先,顾名思义,“光禄太仆卿”是光禄寺的太仆。光禄寺最早出生于秦朝,负责祭祀、朝会、宴会等礼仪和出纳。
汉代使用,但改名为光禄勋,南梁改为光禄卿,北齐改为光禄寺。隋唐时期,光禄寺是“九寺”之一,地位高,专门负责祭祀宴会等重大事件。同时,它还需要管理皇帝的食物和衣服。光禄寺的最高官职只有三个产品。即使是光禄寺,也只有三个产品,没有多少实权。
至于“太仆”,就更惨了。太仆始于春秋时期,秦汉时期使用,专门帮助皇帝管理马匹,相当于天庭的毕马文。由此可见,光禄太仆卿虽然有三种产品,但没有实权,甚至地位也不高。
另一方面,“君都御史”则不同。这是明朝开始建立的官职。虽然只有四个产品,但它属于监察院。监察院是皇帝的直属监察部门,负责监察官员。官位最高的是皇家历史。他们有责任检查官员,纠劾官员。
[img]22917[/img]
看到这里,很多人一定明白为什么万历野获要用“升”这个词。毕竟一个是上限不高的畜牧业总管,一个是前途无量的纪检专员。难怪官员事后要做轿子谢恩,骑马上任。
毕竟,他已经从一个没有油和水的闲置职位转移到一个不仅有实权的职位,而且有油和水,而且有着广阔的未来。难怪他表面上被降职了,但他仍然很兴奋。事实上,这种事情在古代经常发生,不仅有明升暗升,还有明升暗降的例子。
例如,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杯酒释放军权后,对手下的将军采取了明升暗降。从表面上看,将军的官位得到了提升,工资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但将军失去了军权和许多实权。这属于“明升暗降”。
在古代,官员为什么称之为“升官”,从三品降到正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