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统一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玄宗即位后,创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到8000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相继出现,国力逐渐衰落。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为什么唐朝朝廷一般不给有食封爵位的官员或贵族发工资。让我们看看!
在中国古代,官员合法收入最高的朝代是唐宋。据史料记载,唐代中下层官员的合法收入高于宋朝,但唐代高级官员的合法收入低于宋朝,尤其是有头衔的官员。
[img]22210[/img]
根据唐代的法律规定,朝廷一般不给有食封爵位(有食邑人口)的官员或贵族发工资(工资)。比如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基本没有合法工资(工资)。这是怎么回事?
唐代官员的合法收入主要有四项:一是禄米;二是职场;三是月薪;四是力量课。“禄米”和“职场”类似于今天的基本工资,而“月薪”和“力量课”类似于今天的福利或奖金。
[img]22211[/img]
据史书记载,唐朝官员的最高合法工资约为每年2932石粟米(不同时期的粮食价格不同,不完全符合整个唐朝的情况)。唐朝每户每年缴纳约45石粟米(最低标准)。
唐代最低级别的头衔是50个,即拥有头衔的人每年可以获得等于50个税收的合法收入(2250石粟米)。也就是说,最低级别的头衔的年合法收入类似于最高的合法工资。
正因为如此,唐朝官员一旦有了食封爵位,朝廷就停止发放“禄米”和“职场”。毕竟封爵的人不能占任何好处。更何况有食封爵位的官员贵族也不在乎合法工资。
根据唐朝的法律法规,为什么朝廷不给食封爵位官员发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