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皇帝制度,成为第一位皇帝,称之为“始皇帝”。从此,中国开始了2000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杰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我”,其他人直接当面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等。那么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太上皇”和“太上皇帝”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太上皇帝”是为已经让位但仍在世界上的皇帝准备的特殊名称。有时“太上皇帝”也被称为“太上皇帝”。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虽然“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帝”之间只有一个词的区别,但这两个名字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img]22011[/img]
“皇帝”一词来源于“三皇五帝”的说法,但“皇帝”和“皇帝”的含义是不同的。所谓“三皇无为,五帝有事”,“皇帝”代表至尊地位,“皇帝”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唐代学者颜师古明确解释了“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帝”的区别:“天子之父,所以叫皇帝,不预政治,所以不叫皇帝”。
秦始皇尊父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刘邦尊父刘太公为“太上皇”;在西晋“八王之乱”期间,篡位的赵王司马伦尊晋惠帝为“太上皇帝”。这三个人要么死了,要么不是皇帝,要么被推翻了,根本没有实权,所以当时只有“太上皇帝”,没有“太上皇帝”。
龙飞四年(399年),东晋十六国后凉太祖吕光向儿子吕绍让位,自称“太上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退位后仍掌握最高权力的皇帝。然而,由于后凉规模小,正处于中国化进程中,“太上皇帝”并没有正式形成。
[img]22012[/img]
皇兴五年(471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传位于年仅五岁的王子拓跋宏(孝文帝)。大臣们认为新皇帝太年轻,要求已经退位的献文帝继续处理政府。于是大臣们把献文帝称为“太上帝”,表明已经退位的献文帝仍然拥有最高的权力,“太上帝”正式形成。
在后来的历史中,完全无权的退位皇帝被称为“太上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渊。仍然掌握或染指最高权力的退位皇帝被称为“太上皇帝”(或“皇帝”)。虽然“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帝”之间只有一个词的区别,但它包含了深刻的权力分配问题。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只有一个字的区别,但是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