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统一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玄宗即位后,创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约8000万。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相继出现,国力逐渐衰落。以下是李世民提升关陇士族的详细介绍。为什么还说他沉重打击了“士族门阀”?让我们看看!
一、动摇基础
@ 虽然“关陇士族”的等级通过氏族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作为“士族门阀”的主体受到了重大打击。自汉末以来,“山东崔”作为一流姓氏,在《氏族志》中排名第三,基本上失去了姓氏的官方地位。
[img]21931[/img]
此外,当时许多普通民族地主也凭借《氏族志》跻身社会一流姓氏之列,水平提高程度优于“关陇士族”。因此,《氏族志》颁布后,唐代基本形成了以“关陇士族”为上层、以普通民族地主为基础的社会格局,“士族门阀”的存在基础受到了沉重打击。
二、改变评价标准
《氏族志》对“士族门阀”最大的打击是彻底改变了姓氏等级的评价标准。汉末以来,姓氏等级的评价标准主要是“郡望”和“门第”,以至于今天出现了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姓氏的地位取决于名义上是否是姓氏,而不是有多少实际权力和财富。
例如,即使太原王氏(五姓七望之一)的亲属已经沦落为街头摊位的小贩,他也是一个优越的姓氏。即使是出生在普通家庭的人也是首相。就连当时的李唐皇室也是“四等姓氏”,这也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写《氏族志》的直接原因之一。
在编写《氏族志》的过程中,唐太宗李世民明确表示:老士族“世代衰落,没有皇冠,依靠婚姻”,要求“氏族志”判断姓氏等级标准不再是以前的“王”和“门”,而是官方爵士、信用、道德、人才大小作为判断姓氏等级的标准。
[img]21932[/img]
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在贞观时期都衰落了,没有能力和机会在朝廷拥有更高的官爵,所以他们被《氏族志》踢出了姓氏的行列。虽然“关陇士族”的等级通过《氏族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它依赖于当时的官爵,而不是“县望门第”。
后来,当唐高宗通过“废王立武”废除“关陇士族”的官爵时,“关陇士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武则天在唐太宗《氏族志》的基础上编写的《姓氏记录》颁布后,汉末持续数百年的“士族门阀”时代实际上结束了。
【士族门阀】时代从汉末开始是怎么结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