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记载,楚国称王后,这意味着诸侯国不仅在行动上与周王室竞争,而且在头衔上与周王室平起平坐。那么,“五国王”指的是哪五个诸侯国呢?
哪种实力最强?下面就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
@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战国七雄只有楚国这个诸侯国称王,即其他六个诸侯国,都没有公开与周王室竞争。然而,在战国中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公元前334年,魏国在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中连续输给齐国。于是,魏惠王主动带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到徐州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历史上被称为徐州相王。尽管魏国和齐国的君主在徐州相王之前被称为王,但他们并没有得到其他诸侯国的认可。但是,通过徐州相王,大家互相认可对方的王位,自然意义不同。
[img]21758[/img]
在徐州相王之后,战国七雄中又多了两个诸侯国,即魏国和齐国。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对秦惠文王来说,自然也不愿意落后于魏国等中原诸侯国。秦惠文王自立为王后,魏惠王承认了韩国的王号。一时间,各国无论大小都被称为王国,甚至包括战国七雄以外的诸侯国,如中山国、宋国等。而这自然是五国相王的重要历史背景。
据《战国政策》等史料记载,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倡议下,魏、韩、赵、燕、中山五个诸侯国组成联盟,各国君主都称王,以对抗秦、齐、楚三大国家。
二
其中,就公孙衍而言,很多人提到这个名字可能会觉得奇怪。但在笔者看来,在战国时期,公孙衍无疑是一个能与苏秦、张仪相提并论的纵横家。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学派代表公孙衍(生卒年未知)。曾任魏国犀首(官名)。战国魏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官员,人们称之为“犀首”。对于公孙衍来说,他最初出仕魏国,后来被秦惠文王用作秦将,因为他为秦国收复河西而被封为大良造。离秦后,再仕魏国,首倡与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
因此,对于五国相王来说,显然有对付秦国的目的。在五国相王中,魏、韩、赵、燕、中山五个诸侯国互称王,并承认其他诸侯国的王爵。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五国王后,齐国对中山国称王的行为非常不满,曾与燕国、赵国合作攻打中山国。至于赵国的君主赵武灵王,他认为赵国没有称王的实力,也没有在中国使用王号。对于赵武灵王来说,这一举动自然更加务实,主要集中在胡服骑射上,而不是在头衔上竞争。
三
当然,无论如何,对五国相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方面,五国相王的出现,意味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丧失。请注意,这是“彻底”,而不是削弱。在此之前,楚国早在春秋时期就超越了王者,这只能说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当时,齐国、晋国、秦国等大国都没有选择超越王者,也打出了尊王熙夷的旗号,也就是说,名义上,周王室仍然是大多数诸侯国的天子。春秋时期,齐桓公曾与诸侯国讨伐楚国,称王为王。至于晋文公所在的晋国,与楚国展开了百年的争霸战争。而这自然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效仿楚国称王的重要原因并不多。
[img]21759[/img]
战国初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对周朝宗法制和分封制造成了严重破坏。然而,正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需要周王室的认可,这表明周王室仍然有一定的权威,即没有周王室的密封,这在当时仍然是错误的。当然,战国时期的形势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之后,意味着周天子的权威完全丧失。我们不必担心周天子的感受,甚至把东周王室当作空气,这促使周王室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
四
@ 另一方面,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五国相王的出现为东周王室的灭亡奠定了基础。五国相王后,不仅战国七大英雄没有认真对待周天子,而且宋国、中山国等诸侯国也超越了国王,这使得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在战国时期,鲁国、郑国和其他诸侯国没有成为国王,但这些诸侯国基本上被战国七大英雄兼并。
五国相王后,周王室没有权威和号召力,自然失去了护身符。就像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刘协一样,汉献帝在争夺鹿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从而有威胁天子命令诸侯的价值。但当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完全形成后,汉献帝的退位只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后,迫使汉献帝刘协禅让皇帝的宝座结束东汉王朝的历史。战国末期,秦国吞并了周王室的地盘,完全结束了东周的历史。当秦国消灭东周王室时,其他诸侯国基本上选择坐视不管,即没有人想再帮助周王室。
[五国相王]指的是哪五个诸侯国? 哪个实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