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是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决战的地方。古战场遗址位于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韦集镇盖下村。
楚汉五年十二月(前202年),是楚汉争夺时期的最后一场战争。它决定了楚败汉胜,楚亡汉兴。学者们对山脊和山脊的聚会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作者认为山脊和山脊的聚会是不同的。山脊是地区名称,山脊是山脊地区的聚会名称。
什么是“盖下”?“说文”对“盖”的解释是“兼盖八极地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云“兼具八极地称之为盖”。所谓盖下,就是八极地下。有人说,“堤”或“高冈绝岩”是指在河堤下或高冈下。从这个角度来说,盖下必须是地区名称,而不是特定地点。就像“塞上”、“河上”、“关中”、“山东”等,不能指定为具体地点。
一般来说,楚汉时期,在绥水、焦水(今沱河)之间开放的平原地区,北纬33度至34度,东经117度至118度。有兴趣的人可以深入讨论具体情况。这个地区南北冲的时候,可以容纳几十万人驻扎打仗。如今,灵壁、泗县、固镇等县的许多“霸王城”都被传说为项王楚军的驻地,这也可以解释历史问题。
盖下之战示意图
“汉书·地理志”“焦(侯国)”下有“盖下”。西汉时为侯国,东汉时为县。东汉应少注:“焦水出。现在沱河是焦水。从安徽省苏州市北分祁水东南流,经宿县、灵壁、固镇等县境,到五河县西北会松弛水(今水)“南入淮”。自《汉书·地理志》所书的《高祖破项羽》以来,山下位于焦水地区、焦国(县),一千多年来一直毫无疑问。东汉应少、三国魏苏林、晋徐广、南朝宋裴关、梁刘昭、北魏李道元、唐颜师古、李贤、司马贞、李吉甫、北宋乐史都相信班固的《汉书》。、“元和县图志”等就可以清楚了。
但苏林、李奇、刘昭、李道元等都提到了“盖下聚”。聚落,即人们聚居的村庄。那里的一个特定的地方是盖下聚落,即盖下地区的聚落。李道元在《水经淮水注》中说:“焦水东南流井县故城北,县有山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毫无疑问,山脊下聚集在焦县。请注意“有”字“有”字,“有”而不是“即”字,“盖下”不是“焦县故城”。然而,自称长于地理的唐人张守节在他的《史记正义》中说:“盖下是高冈绝岩,现在还高三四丈。它的聚邑和堤坝位于盖子的一侧,因为它的名字。今天在毫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连。“这是对盖下的新说法。河南鹿邑县东部有唐代真源县。目前还不清楚东十里有没有“盖下”。但这个地方在秦楚时期与颐乡相似,属于陈郡苦县,而不是汉沛郡焦侯国。张守节把项刘战从沛国焦地移到陈郡苦县,真是大错特错。元代胡三省撰写《资治通鉴注》、近世范文澜写了《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取张守节之说,难免有失察之过。
有人说“盖下”是“陈下”之误,把原本是盖下、陈下两地、盖下、陈下两次大战混为一谈,是大错特错。《陈下之战与盖下之战》(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六期)、《陈下之战,盖下之战是两回事》(载于《中国历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已经考辨出来了,这里就不多说了。我坚信班固和李道元的说法。
今天大多数人认为,在古焦国境内,盖下几乎达成了共识,这是一件幸事。但对盖下的聚会有歧议。有人说,盖下位于灵璧县东南部和沱河北岸;有人说,盖下位于古镇县东部和沱河南岸的郝城镇“霸王城”。事实上,这两种说法的争议者是盖下的聚集地,而不是盖下地区。
魏晋南北朝的学者经常提到山脊的聚会。他们只说,在故焦县,他们没有详细说明具体的位置。自唐末以来,学者们考真求实,地理方志古籍指导地图更具体。举几个例子,稍微分析一下:
(1)《元和县图志》卷十,(虹县):“盖下聚集在县西南50英里。”按:这里首次指出,盖下聚集在唐虹县(今泗县)“西南50英里”,即汉焦侯国盖下地区。这是值得注意的,可以明确肯定。
(2)《太平环宇》卷十七,(虹县):在县西南78里,即汉焦县也属沛县。焦县之聚落名于盖下。又云:“在(虹)县西50里,盖下。汉兵围项王于盖下,大败之。按:这本书不仅把焦故城和山脊(聚)分成两个地方,还明确指出了位置和距离。焦故城位于虹县西南78里,山脊下聚集在虹县西50里。这与《水经注》中李道元的说法一致,更具体。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最清晰、最可靠的说法。
(3)明代嘉靖《宿州志》卷7:“濠城在(灵璧)县南50里。《东汉书》:"焦有下聚。"注云:虹县西南部的焦故城,即此城。还有云:“在虹县西五十里的山脚下。按:此指出,灵璧县南五十里,“在虹县西南”,即明代濠城集。明代属灵璧县,还肯定了“在虹县西五十里”的山脊下(聚)。这是对《太平环宇》说法的具体解释。它还将焦故城、盖下分为两个地方,不混为一。
(4)《明一统志》卷7:“山脊在虹县西50里。”“焦城在县(灵璧)南。汉县属沛县。”按:这就是《太平世界》的说法。它的话是“山脊下”,实际上是指山脊下的聚会。
(5)《读史方舆纪要》卷21:“山脊下聚,(虹)县西50里。”“焦城在(灵璧)县南。汉焦县属于沛县。”按:这个明确分为两个地方:山脊下聚和焦城。它说了两个地方,遵循了《太平世界》、“明一统志”之说。
(6)《清一统志》卷八七接受了《史记》、《汉书》、《元和郡图志》、《太平环宇》、《明一统志》、《(嘉靖)宿州志》等诸说,综合分析,指出濠城(集)、下聚为两地,一在灵璧南,一在灵璧东南,毫不含糊。文长没有引用。
(7)清代乾隆23年的《灵璧志略》说:“濠城集是一个县的下聚,这样知灵璧东南有一个古县的地方。”另外,附上《灵璧河渠原委》的云:“今天的濠城集是古代的下聚。”按:两本书的作者都是贡震。所谓“下聚”就是“濠城集”(古县),仅此而已,没有任何依据。
根据以上7例,自唐至清以来,绝大多数地理方志古籍都认为,汉沂县境内聚集着郝城(集),郝城就是焦故城所在地。古代有一定的说法。近年来,古镇县濠城集地区的考古发掘也得到了证明。濠城集、盖下集不是一地,实际上是两地。贡震,《灵璧志略》的作者,有勇气建立新的说法,将盖下聚集在濠城集中,标新立异,从未拿出一点像样的证据,实属无稽之谈。
从这个角度来看,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谭其祥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标志着“盖下”,大致可信。古人所说的地理位置,有时有点粗略。也许将来会有新的考古文物出现,以确认准确的聚集遗址。郭、谭两地图集的“盖下”,不妥,应改为“盖下聚”。至于2000年的历史文献,考古文物到目前为止都帮不了他们。@ 我们只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
【盖下】到底在哪里?盖下之战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