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从未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如果孙刘联军连箭都不够,还能谈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军南下攻打孙吴。孙权带兵迎战,两军在长江水入巢湖的帮助口作战。曹操受挫,坚守营垒等待战斗机。有一天,孙权利用河面上的薄雾,乘坐轻便的战舰闯入曹军的前沿,观察曹营的部署。曹操天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体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就掉满了箭,船因为一侧被箭偏重,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头,让另一边受箭。受重平均,船身稳定后,孙权指挥战舰排队,慢慢离开,曹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这只是孙权身上发生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想到船体会有这么多箭,这使得船要倾覆。这只是一个急中生智的举动。他没有“借箭”的计划,也没有说是历史书中的草船。
自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出现以来,人们就把它作为衡量和评价三国人物的标准。大多数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所以“草船借箭”的主角成了诸葛亮。
“周瑜打黄盖”子虚乌
人们通常认为曹军用铁链连接战舰,使黄盖的火力攻击有效。事实上,曹军的战舰并没有用铁链连接,而是首尾紧密连接,看起来像一串。事实上,曹军的船只是用木板钉在一起的,这大大降低了船体的晃动幅度,北方士兵可以在船上保持战斗力。与此同时,两艘船一体化,能立即进行接舷战的步兵数量增加,尤其是江东军头疼。江东水军历来以接舷战取胜,如今接舷战的难度越来越大,不得不为此烦恼。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武锋校长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但观操军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在孙刘联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黄盖提出的火攻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计划。
三国历史上没有黄盖用苦肉计,但诈降确实有其事。黄盖向曹操投书诈降,以确保无武装火船不被截击,能够顺利接近曹军水寨。《江表传》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在诈降书中,他认为江东六个县的兵力抵挡不住中原100多万兵力,但孙权和周瑜执迷不悟,妄想抵抗。@ 他愿意向曹操投降,以避免与孙权和周瑜一起被淘汰。
曹操告诉黄盖的代表,他接受了他的投降,并要求他在指定的日期将军队和武器带到北岸。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专门做了一些“苦肉计划”,让曹操相信黄盖不是一个骗局,而是一个真正的骗局。首先,他要求黄盖在军事会议上公开冒犯周瑜。于是周瑜生气了,叫他把黄盖拖下来斩首。将军们纷纷求情,黄盖幸存下来。他换了50次“脊杖”,打得“皮肤开了,肉开了,血流了”。
事实上,黄盖从来没有吃过这种苦,也不需要吃这种苦。曹操很容易相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而不是假的。首先,他的兵力比孙刘联军多。黄盖不愿与周瑜同归于尽是很合理的。第二,曹操对黄盖的了解是:黄盖曾经是孙坚的下属,资格比周瑜老,屈居于周瑜之下,很可能心不甘心。@ 十多年来,各方将领背弃原主,投降曹操太多。曹操被降为习惯,所以对黄盖的降落没有太多的怀疑。此外,黄盖降落后,落入自己的手掌,想随时处理,因此,曹操接受了黄盖投降。
没有东风,火攻仍然可以实施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黄盖必须利用东南风来攻击曹军沿江停靠的船队。如果没有东南风,黄盖的火力攻击永远不会成功。得出这个结论是非常片面的。
在建议长途火攻突袭时,黄盖并没有提到风向问题,而只提到曹军船的首尾相连,才能进行火攻。根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长龙飞的《中国造船史》一书分析,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风帆技术,汉代非常成熟。其中,三国东吴万震撰写的《南州异物志》中对帆船技术的记载最为珍贵(《太平御观·卷771》),详细记载了卢头木叶制成的帆,可以用侧向风力制成,可以“四帆不前行”。因此,当时可以确定东吴水军的战舰装备有侧风帆。@ 黄盖的火攻船不一定要沿着风向行驶,而是可以使用侧向风。此外,周瑜和黄盖多次在长江流域进行水战,周瑜已经确认这个季节的风向可以进行火攻。
退一步说,如果没有风的作用,火灾攻击计划仍然可以实施。黄盖可以将装满干草的船从南岸上游向北岸下游倾斜,依靠水力而不是风力。蔡茂和张云没有参与“反间计”。
蒋干确实是周瑜的同郡,也确实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然而,并不是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他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只有蒋干劝说他投降。没有中周瑜的反对计划,蒋干“有礼貌,争论”。即使是这样一个聪明的辩手,他也无法动摇周瑜的意志。当他回到曹操身边时,蒋干还称赞周瑜“优雅,不在言语之间”。这个情节旨在证明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人”的胸怀,但却成了小说家为赤壁之战加油加醋的作料。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传递了伪造的降书,使曹操怀疑水军首都蔡茂和张云,最终处决了他们,从而消除了周瑜的巨大隐患,成为周瑜在赤壁战役中获胜的关键。
事实上,史书上的蔡茂和张允并没有卷入“反间计”,他们甚至根本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在谈到蔡茂和张允时,《三国志·董二元刘传》只谈到刘表的次子刘聪的党羽,在刘表临终时阻止刘表的长子刘琦进入,并大力支持刘聪上台。随后曹操南征大军即将来临,第一个跳出来劝刘聪投降的不是蔡、张二人,而是一群刘表老臣,比如快越、傅浔、韩嵩。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避免战争,住在荆州的中原人。与蔡茂、张云等荆州本土人相比,荆州的利益对他们毫无意义。他们更喜欢曹操,他们威胁皇帝,使诸侯,更愿意归还土壤,以获得半官半爵。因此,曹操在得荆州后也给予了极大的恩惠,并将侯封给了十五个人,如快越。然而,蔡茂和张允并没有出现在命名名单中。可见,虽然他们也被列入众臣之列,并获得了奖励,但他们真的很聪明,没有得到重用。
至于曹操的水军都督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就曹操的用人习惯而言,外人不可能指挥这位庞大的水手。曹操早在年初就在叶城挖玄武湖练习水师,相信都督水师的候选人当时就已经被选中了。后来的文学作品出于塑造周瑜角色的需要,虚构了蔡茂、张允领导水手被冤杀的情节,理论上也使曹操水军崩溃。
从阅读历史的角度来看,赤壁之战的许多细节与人们的传统理解大不相同。今天的学者们无法研究1800多年前探索战争真相的程度。即使是《三国志》中提到的更客观、更纪录片的赤壁之战,也可能与真实的战斗过程大不相同。今天留在人们印象中的赤壁之战,更只是一个扭曲的历史故事。
揭示真正的赤壁之战:诸葛亮没有借箭黄盖,也没有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