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著名将军李舜臣在任辰日乱时期屡立战功,曾因诽谤入狱。在漆川梁海战中,接管朝鲜海军的元均指挥不利于日军。朝鲜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元均也阵亡。日军占领了朝鲜的许多岛屿,包括釜山。在危机时刻,李舜臣被复职。漆川梁海战后,朝鲜海军只剩下12艘板屋船。李舜臣决定在鸣梁海峡与日军决一死战,因为与日军的兵力差距太大。
鸣梁海峡是珍岛与大陆之间的狭窄海峡,水流湍急。鸣梁海峡的海流方向每三小时就会逆转一次。海峡只有294米宽[3] ,狭窄到可以在两岸拉钢索,方便李在不让日军数量优势的情况下,发挥龟船、板屋船的质量优于日军船的优势。之后,李动员了100艘民用船,拉上军旗。
10月26日上午,一切准备就绪后,李舜臣派出一艘军舰引诱敌人进入事先设定的陷阱。当日舰驶入鸣梁海峡时,李舜臣已经在对面准备好了。当日舰靠近时,隐藏在山脚下的李舜臣海军对日舰发动了猛烈的炮轰。由于日本舰船是尖底的,在湍急的海流中摇晃不定,再加上李舜臣海军被山覆盖,日本炮火无法达到目标。朝鲜海军使用平底船,船体稳定,炮火命中率高。此外,李舜臣已经提前在海峡拉起钢索,使入侵的日本船只处境更加悲惨。入侵的日军措手不及,日军将领来岛通总是被杀。
很快,鸣梁海峡的海流开始逆转,日本船只开始相互碰撞,一片混乱。李舜臣趁乱率领朝鲜海军对日军进行猛烈攻击。狭窄的鸣梁海峡内挤满了大量的日舰,成为极其被动的攻击目标。虽然李舜臣只有12艘军舰,但他在正确的时间击沉了31艘日本海盗军舰,大约92号军舰被摧毁,失去了战斗力。汹涌的海水也淹死了跳下船的日军,因为他们不能游到岸上。这次海战期间,朝鲜宣布日军有8000多人死亡,而朝鲜只有34人死亡。[2] 但参战的藤堂高虎(2,800)、加藤嘉明(2,400)、对坂本安治的威胁(1,200)、来岛通讯(600)、菅平右卫门达长(200)总数还没有达到800。鸣梁海峡李舜臣的胜利有效地切断了日军从黄海到吉山之战的供给,使日军最终撤退。
解密必死背后的力量:明代鸣梁海战役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