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两魏实权分别落入丞相、鲜卑汉人高欢和鲜卑汉人宇文泰手中,君主只是傀儡。两魏以黄河为界,东魏以叶(今河北临漳西南)为首都,占据东原北魏函谷的大部分地区;西魏以长安为界 (今陕西西安市)为都,占据原北魏关中地区。两魏相互对立,后来分别是齐、周所代,最后齐为周所灭,山西一直是首当其冲的战场。
高欢依托广大人民群众、粮足马肥的战略优势,想一举平息西魏;玉文泰虽然远处关西,人稀兵少,粮食缺乏,但努力治愈,尤其是注重战斗胜利的积累,信心和实力日益增强。公元534年,西魏骁将杨(木票)东渡黄河,巧计占领东魏邵郡(今山西垣曲故城),进入河东(今山西南部)。从此,两魏相互依托的关河天险是西魏独有的。这种历史现象相当于战国时期秦根据魏的安邑(今夏县西北),对秦魏的盛衰至关重要。现在,它也与两魏的盛衰有关。就这样,河东遂成了两魏间殊死斗争的焦点。
公元538年(西魏文帝统四年,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西魏东道行台王思政以玉壁为主 (今山西吉山西南)地处险要。请筑城,河南恒农(今河南灵宝)移镇玉壁。西魏当局欣然照准,对王思政进行了“圣旨加都督汾(治山西汾阳)、晋(治今山西临汾市)、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诸军事。王思政为什么要筑城玉壁和移镇玉壁?为什么西魏当局大加赞赏和支持?只要看看这个堡垒的地理情况,就可以知道原因:玉壁地位于汾河下游和苏水河分水岭峨眉原北缘,位于吉山县西南6公里处。峨眉原是地理上所谓的“峨眉台地”,位于北纬34°52′,至35°36′,东经110°20′,至111°20′,运城盆地中部,面积6000平方公里,每周300公里,平台略有棱角,海拔400米以上,北汾河谷,西黄河峡谷,苏水河东南环绕。台湾边缘被流水侵蚀,被河流冲刷,形成陡峭的黄土悬崖和沟渠,沿河悬崖大多在50米以上,整个台湾就像一座巨大的黄土城堡。台地中央有两座千米以上的孤峰山和姬王山,东西相对,就像台地的两只眼睛。占据峨眉原,东南可控制苏水河谷南北孔道,西北可控制汾河河谷东西孔道,进入长驱突击,退出保险,古代构成西南保卫长安、东北平汉晋阳的地理形势。同时,台地位于暖温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粮麻丰富,是为人民提供军需的理想场所。谁占领峨眉原,谁就取得了战略主动。现在西魏进入河东,要想站稳脚跟巩固发展,就必须守住峨眉原——这也是西魏筑城玉壁搬到玉壁的原因;河东是二魏争夺中东魏的关键,也是它的“软腹”。高欢之前,西魏涉足河东已经坐针毡了,但现在他筑城玉壁自然更像喉咙里的一块骨头——这也是高欢为了拔掉玉壁而赌国运的原因。
两魏玉壁之战,先后两次,都是东魏攻打西魏要塞玉壁造成的。大丞相高欢亲自率领东魏军;西魏军首次以东道行台王思政为主,晋州刺史韦孝宽为主。玉壁之战首次发生在公元542年初冬(西魏大统八年,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晋阳指挥军沿汾河谷道南下至江州(今山西新疆)折西,军势浩大,号称“连营40里”。高欢兵临城下,软硬兼施,先被授并州刺史劝降,王思政不受;高欢随后围着玉壁,连续攻打9天,天下大雪,城外野战,士卒饥寒,死伤重重,无奈撤军。
公元546年(西魏大统十二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高欢倾山东之众西伐,玉壁首当其冲。他连营几十里,直逼玉壁城下。当时城里士兵戴铁面防范;高欢使神箭手元盗(一作“元溢”)射之,每中其目。城外在城南起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土山对面,城上原有两座敌楼,魏孝宽边与楼上绑木相连,高于土山,边广积战具等待。高欢让人对城市大喊“我会在天空中穿城取尔”,于是他在城南靠近城市,同时在城北起土山,昼夜攻城;孝宽沿着城市挖河道,严格要求士兵守护河道。一旦他在城外挖河沟,他会立即被捕,并在河沟外储存柴火,并准备足够的风箱。如果敌人蛰伏在隧道里,风会用烟火燃烧。城内无水吸汾,高欢使士兵移汾改道;孝宽在城内凿井。城外还造攻车,坚固锐利,车无所不及,不可摧毁;城内乃缝布为曼,随车而张设,布既悬空,车也不能坏。将松香绑在城外的高竿上,灌油加火,欲烧布焚楼;城内则造长柄铁钩,用钩割竿,松麻俱落。城外在城四面穿地21道,各施梁柱,用油浇灌,放火烧柱,柱折城崩;城内随崩随竖木栅防止。城外攻城之术已尽,城内无一不知破除。高欢无奈,让人对韦孝宽大喊大叫。小以既没有救兵,为什么不投降?魏孝宽回答说,我的城市很紧,有足够的食物和准备。攻击者徒劳,守护者安逸。为什么要帮忙?我担心贵方的士兵是否来回。高欢再次使人“射募格于城中云:‘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邑万户,赏丝万户。魏孝宽手题书背,反射城外云:‘如果有斩高欢的人,一个接一个地赏。“高欢把孝宽原在山东的从子押在城下,把刀架放在脖子上,威胁城里再也不会掉下来就杀人;魏孝宽依然不为所动,士兵们以正义为主,与城市共存。
高欢奋战60岁,士兵伤亡,10-45岁,智力困倦,于是生病,晚上逃跑,很快死于晋阳。西魏,嘉韦孝宽守城,授予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入爵建忠县公。到北周保定初年(公元561年),魏孝宽立勋玉壁,在玉壁置勋州,仍授予魏孝宽勋州刺史。
在玉壁之战中,从高欢攻城的战术到魏孝宽守城的战术,金、木、水、火、土都达到了古代战争中无所不用的程度,这可能是古代战争史上最丰富、最完整的战术内涵。
高欢病中玉壁班师晋阳后,出于战败后激励士兵,小将斛律金作为《智勒歌》。这是一首名著:“智勒川,阴山下,天如穹顶,笼罩四野。天空苍苍,野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描绘北方草原辽阔壮丽的游牧民歌,在玉壁之战开始时流传到官方书籍中
南北朝最激动人心的一战:两魏玉璧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