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第一次来山东备战日本海盗时,发现明军懒惰、纪律松懈、不习战。与熟练使用日本刀和重箭的日本海盗相比,他们的战斗力太弱了。于是戚继光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了3000名农民,并亲自训练他们。这是早期的“戚家军”。
1戚氏军刀
戚氏军刀是戚继光专门为日本海盗使用的日本刀改良制造的武器。明朝军队使用的刀在与日本海盗的战斗中经常被日本海盗的日本刀砍断。戚继光吸收了日本刀的优势,改进了中国军刀,具有明显的日本风格。刀片弧度增加,刀片宽度缩小。刀片尖端有一个小弧度。刀片中间有一条镐线,刀片背面也有一条建筑线。刀尖的厚度与刀身基本相同。刀片背面有一个建筑,可以减轻刀片的整体重量,但不会降低刀片的强度。戚继光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的作品中记载了这把刀的锻造方法。
2狼筅
狼是戚继光对付日寇给戚家军的武器之一,粗两尺,长一丈五六尺。明朝军队与日本海盗作战时,由于害怕日本海盗的日本刀,张皇不知所措。戚继光在长长的竹子顶部安装了一个铁枪头,两边的树枝用火熨烫,然后倒入桐油,涂上毒药。在战斗中,日寇长刀虽锋利,却不断砍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上的枝头茂盛,能掩护持有人,冲阵时既能保护自己,又很有杀伤力,可谓攻击兼备,被称为“刺日利器”。
3火炮
戚继光为戚家军装备的火炮,又称“虎蹲炮”,以猛虎蹲坐的样子命名。明军重视火器的使用,并专门设立了配备火器的部队“神机营”。与日本海盗作战时,戚继光发现鸟枪和佛朗机在使用上有很大的不足。鸟枪虽然准确,但杀伤力太弱,而佛朗机虽然杀伤力大,但非常笨重,不利于携带。于是戚继光发明创造了“虎蹲炮”,比鸟枪杀伤力大,比佛朗机轻,携带方便。并大量制造设备。
4鸳鸯阵
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岖,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日本海盗善于设伏,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在与日本海盗作战时似乎是一起行走的鸳鸯,因此被命名为“鸳鸯阵”。
这种以十二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型,长短兵器的互助结合,可以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最前是队长,第二个是长牌和藤牌。长牌手持长盾,挡住日本海盗的重箭和长枪。藤牌手持轻便的藤盾,并配有标枪和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除了掩护,藤牌手还可以与敌人作战。另外,他们用狼的手握住狼。狼的手使用南方生长的竹子,选择老而坚实的竹子,将竹子的端部斜切成尖锐的形状,并在周围留下尖锐的树枝。每只狼的手长约3米。狼的手使用狼前端的锋利刀片刺杀敌人,以掩盖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攻击。然后是四个手持长枪的长枪手,左右两个人,分别照顾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手。然后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果长枪手没有刺伤敌人,短兵手就会拿着短刀冲上前去杀死敌人。最后一个是负责食物的火兵。
“鸳鸯阵”不仅将矛盾、长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效率,而且阵型变化灵活。纵队可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为横队,一阵变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当它变成两个小阵列时,它被称为“两个阵列”。左右盾牌手随左右狼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守卫其进攻;当它变成三个小阵列时,它被称为“三个阵列”。此时,狼手、长枪手和短兵手都在中间。左右两侧护卫盾牌手。这种变化的阵法也叫“变鸳鸯阵”。这一阵运用灵活的机动,正好抑制了日本海盗优势的发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在与日寇的战斗中,对日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戚家军抗日武器:全靠这四大武器才能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