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铁骑横行天下,为什么两次东征日本都宣告失败?
在日本人看来,是神风帮助了日本两次,击败了蒙古入侵者的舰队,摆脱了危机。因此,日本人非常崇拜神风。
事实是什么?
台风呼啸,船只难行,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蒙古军队连续两次进攻,都在“意外”摧毁了数百艘战舰,最终不得不取消战斗。两次是一样的,这不仅仅是台风的问题。
在最近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学者们根据最近出土的蒙古战舰遗骸发现,蒙古队糟糕的造船技术和船体设计是蒙古战舰灭亡的根本原因!
研究发现:“蒙古战舰龙骨上的许多铆钉太密集,有时在同一个地方有五六个铆钉。这表明这些肋骨在造船时被重复使用,而且许多龙骨本身的质量都很差。”
据中国历史记载,到11年(1274年)第一个月,忽必烈命令高丽王建造900艘船,其中大型船只可携带300艘千石或4000艘石头,由金方庆建造;拔都鲁轻船(快速船)300艘,吸水船300艘,由洪茶丘建造。并规定于1月15日开工,并在限期内完成。6月,900艘军舰完工。
忽必烈并没有完全征服造船业发达的中国江南和沿海地区,一些地区仍在南宋军队的控制之下。@ 忽必烈不得不把造船任务交给技术落后的高丽人。一方面,高丽对造船非常反感,认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会要求高丽参战,这肯定会给高丽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造船技术落后的高丽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高丽人不得不在匆忙中敷衍了事,这些船只的质量可想而知。
到18年(1281年),蒙古军队的大部分战舰都是平底河船,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水密隔舱设计,不适合航海作战。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一个不相通的舱区,舱数一般为8或13个。大约在唐代发明,宋以后被广泛使用。虽然该结构便于船舶分舱,有利于元军在航行过程中管理和装卸军事需求,但舱板结构取代了肋骨加工艺,简化了主体结构,削弱了船舶的整体横向强度。
战舰残骸的碎片不超过3米,大部分在10厘米到1米之间。据此推测,蒙古战舰可能采用类似新安古船的“鱼鳞”船壳结构。船壳板不是平的,而是重叠的。这种结构在巨浪的拍击下很容易破裂。
为什么蒙古大军东征日本失败?根本原因是豆腐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