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战壕,不完整的炮台,死去的清军士兵的尸体。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些照片似乎没有反映战争的“现场情况”,而是记录了战后战场的悲剧。对此,王溪解释说:“当时湿板拍摄技术拍摄时感光度低,需要火棉胶、浸银、暗房、帐篷。拍摄显影时,曝光时间有限,不太可能在战斗中拍摄场景。“即使战斗场景没有保留硝烟,大喊大叫,作为记录鸦片战争的重要视觉数据,这些照片似乎被赋予了停滞时间的力量,让每个看到它的中国人都震惊了屈辱的历史。
如今,虽然关于1860年大沽炮台的信息非常有限,但可以说,当时大沽炮台的大炮在同一时代并不落后。炮台的士兵训练有素。然而,就像1900年八国联盟入侵中国时一样,炮台并没有阻止敌人的进攻。“事实上,大沽炮台不是在对方,而是在自己。”战场影集中记录的大沽炮台在天津家喻户晓。自古以来,大沽炮台作为北京的门户和海防要塞,守住了津京的战略咽喉,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座炮台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时期。为了防止沿海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朝廷在这里设立了重兵,并在大沽口两岸设立了大炮。在清朝,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强了建设,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呼应了广州虎门炮台,共同保卫了祖国的南北大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防御战失败后,清军著名将领和尚格林沁命令重建炮台。在海河口南北两岸,以“威、镇、海、门、高”的名义修建了五座炮台,意思是炮台威风凛凛地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这也是炮台建设的全盛时期。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大沽口,首先登陆北塘,包抄大沽炮台,两面夹攻,导致炮台失陷。
文史研究人员张成在看到王溪收藏的菲利斯·比托战地图像集后评论道,这些照片是1860年大沽炮台落后的真实写照。如今,虽然1860年大沽炮台的数据非常有限,但可以说大沽炮台的大炮在同一时代并不落后。炮台的士兵训练有素。然而,就像1900年八国联盟入侵中国时一样,炮台并没有阻止敌人的进攻。“其实不是输给对方,而是输给自己。以1900年的大沽炮台为例,大炮本身是从德国进口的,放置在圆形轨道上,可以面对180度的大海旋转,也可以调整仰角,以便更好地瞄准敌舰。每个炮台都离弹药库有一段距离,用小铁轨运输弹药,设计精美。炮兵也训练有素,与八国联军作战时,许多炮弹击中了敌人。张诚总结道。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软弱腐败,面对外敌的决策屡屡失败,当年固如金汤的炮台被战争摧毁,祖国的大河大山被外敌铁蹄践踏。直到今天,这段悲惨的民族往事依然让人感慨万千。
1860年被攻占后的大沽炮台:清军官兵尸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