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场战争。当时秦国势力日益强大,周天子形同虚设,诸侯国人心慌意乱。这场战争的爆发无疑对秦、赵乃至世界的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使韩国上党郡与当地失去联系。为了让秦国息兵,韩国国君让君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冯婷不愿意,他转而把上党郡献给赵国,想要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赵国君接受了上党郡,引起了秦国的不满。
[img]15607[/img]
两年后,秦占领了上党,然后攻打了长平。赵孝成王派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出战。经过几次不利的战争,廉颇无法用有利的地形坚持下去。他想通过等待工作来挫败秦军的士气,然后找到进攻的机会。
为了赢得战争,秦国采取了相反的计划,散布谣言,使昏庸的赵孝成王认为廉颇胆小,不敢战斗,于是撤下廉颇,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立即改变了廉颇的战术,带领军队进攻秦国。而此时此刻秦国的主将早已秘密地变成了勇敢善战的白起。白起带领秦军假装战败逃亡,诱使赵括追赶秦军的营地,然后包围赵军,切断后路和粮道,赵军被包围了40多天。
最后,赵括在突破中被乱箭射死,赵军降秦。白起放了240名年轻的赵国士兵回去,杀死了所有其他降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双方在长平战争中交战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这几乎对后来世界的局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战国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赵国当时没有受到严重打击,也没有比秦国弱多少。因此,在双方实力不差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当时最大、最悲惨的围歼战。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内经济发生了较为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人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战争中的经济实力仍然很强,战争所需的物资准备也很充分。另一方面,赵国的“地薄人”是当时赵国的现状,虽然也经历过改革,但其实力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仍局限于军事,经济相对薄弱,农业发展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img]15608[/img]
让我们来看看战争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赵约45万人,秦约60万人。秦军民俗凶猛,马匹优秀,被称为“虎狼之师”。赵军以弩弓骑兵为重点,骑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因此,双方的兵马在武力值上没有太大区别。
在长平之战中,战方秦赵军队近百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和最终结果来看,赵的实力略逊于秦。
长平战争的影响
长平战争发生在当时更强大的秦国和赵国之间。战争的最终结果是秦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赵国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除了对战争双方的影响外,长平战争在其他方面的影响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看被打败的赵国。赵国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前后伤亡约45万人,几乎全军覆没,其中40多万士兵被秦军杀害。这对赵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长平战争结束后,赵国陷入了悲伤和恐惧。
[img]15609[/img]
而战胜国秦国虽然也有不小的兵力伤亡,但更让他们兴奋的是战争带来的胜利果实,这大大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但从那以后,也有一个不利的影响,那就是邯郸战争在长平战争结束后不久就爆发了。这场战争可以说是长平战争的遗留问题。本来秦国将领白起想趁着长平之战取得胜利,一举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使赵国灭亡。但秦王听了范菊的劝说,并不同意。后来,他不顾白起的建议,在时机不对的情况下,向邯郸发动战争,最终导致秦国战败,推迟了统一六国的步伐。
从世界形势来看,长平战争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对历史趋势和进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来有能力与秦抗衡的赵,战后崩溃了。秦的综合国力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秦的统一只剩下时间了。
长平之战摧毁了赵的野心,实现了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