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被称为“西部边境和平”。它“右通海藏,左引甘凉”,控制边境,卫生屏幕中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被称为“西海锁钥匙”。自古以来,它就被许多文人所吟唱,也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因此,青海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战争,留下了许多古代战场的痕迹。
在本期中,我们走访了薛仁贵率领10万名雄兵在青海的足迹,想到了大顺军为巩固后方远征西宁,然后听到了黄源石堡城下金戈铁马的声音。
[img]15217[/img]
唐代著名将军薛仁贵勇敢善战,善于用兵,深于战略,为唐初的强势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他在青海大非川战役中被摧毁,这是薛仁贵一生中唯一的失败。
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中有“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的记载。更吹羌笛关山月,没有金闺万里愁”。杜甫著名的《兵车行》中也有“你看不到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接受”的描写,诗人笔下的青海古战场悲壮凄凉。
李逢春先生研究青海地方历史多年,对薛仁贵在青海的战役了解很多。在一次无意的调查中,西宁市文联刘会斌先生发现,今天大非川战场上有很多薛家人,自称是薛仁贵的后代。
西宁曾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城镇。它是吐谷浑王国经营多年的基地。这里有当时军队不可或缺的战马——“青海聪”。
薛仁贵可以说是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穿着白色背心,腰上挂着两个弓,手里拿着方天画戟。在战场上,无论他走到哪里,戟挑马踏,敌人士兵退如潮。这样一位战功斐然的将军带领10万名士兵前往青海征服吐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在战场上创造了无数神话,他的军队被摧毁。大非川战役成为唐朝开国以来最大的失败。
《旧唐书·薛仁贵传》详细记载了薛仁贵在大非川的战役。这位战功卓著、战场老将的失败,其实源于郭待封的“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孙子兵法》总结了战争失败的六个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说:“大官怒而不服,遇敌自战,不知其能,崩溃。大意是下属不服从主教练的管制,导致部队崩溃,称为“崩溃”。薛仁贵在青海大非川战役的失败就是这种效应的实际例子。这是李逢春先生对薛仁贵在青海失败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img]15218[/img]
可以想象,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薛仁贵带领10万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茫茫高原。道路崎岖、气候多变、水土不服、环境陌生等原因困扰着他们。这位优秀的将领做出了“乌海(今华石峡)险远,车行艰难,如果引行李,就会失去机会”的判断,命令后勤部队在大非川地区“放二栅,知道行李,留万人守之。“让郭待封当地留守,自己带领轻骑奔袭。薛仁贵安排好这一切后,率部前往乌海,与吐蕃守军数万人展开激战。他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迅速作战,率军冲杀,取得胜利,收获了1万多头牛羊(可见当时吐蕃军队的实力,如果消灭一支小军队,就会收获1万多头牛羊)。当他准备鼓行西进,逼近乌海城时,他得到了行李流失的消息。原来郭待封认为自己的资历和官职都比薛仁高,擅自带领后勤部队在茫茫草原上行进。在那些日子里,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必须有马车或牛车来托运粮食和草。在道路不便的地方,10万人提供的运输团队当然很慢。而且,他们暴露在陌生的环境中,危险是显而易见的,最终在途中被吐蕃军队拦截。这时,薛仁贵不得不退役大非川,但半路上又遇到了40万吐蕃大军的伏击,匆匆迎战,最终全军覆灭,主将和副将都被俘。@ 薛仁贵答应了吐蕃提出的唐军不得进入吐谷浑领地的条件,然后被归还。回到长安后,他被贬为普通人。一代名将在青海打了一生中唯一的败仗,后悔一生。与此同时,这场战争也显示了吐蕃强大的战争能力,可以动员40万人。只有匈奴和突厥在鼎盛时期做到了这一点。这场战斗也标志着唐朝帮助吐谷浑复国的计划完全破灭。
大非川之战:吐蕃40万军队围攻10万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