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战争中,波斯军队的大量武器装备、金银财宝、大流士三世的母亲、皇后和两位公主都落入了亚历山大。在当时的军事学术中,组织追击已成为一种新现象,与骑兵作为机动兵种的发展有关。伊苏斯战争的结果是,马其顿军队征服了波斯王国的西部,保护了马其顿舰队在爱琴海的霸权。伊苏斯的胜利为马其顿军队开辟了通往叙利亚和埃及的道路。
总结伊苏斯战役,波斯王大流士的战役指挥几乎无可挑剔,战略布局和战术安排值得称赞。和亚力山大一样,大流士把精英部队放在右边,期待波斯铁甲骑兵在这里突破,绕道攻击马其顿密集阵。如果亚力山没有有针对性地部署反击力量,波斯铁骑将很容易实现战斗目标。大流士在中路的战术意图非常明确,即诱使马其顿密集阵渡河进攻,利用地形障碍破坏马其顿方阵的形状,使希腊雇佣军能够避免马其顿密集步兵的长矛,利用敌人阵型的缺口,接近战斗。这一战术安排已经奏效。当时,马其顿的密集阵被希腊雇佣军渗透到许多地方。如果左翼波斯步兵长时间坚持,马其顿的密集阵就会崩溃。一百多年后,罗马军团用同样的战术两次打破了马其顿军队,在地中海东部建立了霸权。波斯左翼阵线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尽可能拖延马其顿近卫骑兵的进攻,争取波斯军队在中路和右路击败敌人的时间。
[img]14419' />
后人对大流士排兵布阵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左翼阵线的安排上。有人认为大流士应该在波斯左翼和中路前部署希腊雇佣军,这忽略了他的政治局限性。大流士将希腊雇佣军安排在中间,必须承受波斯贵族的巨大压力。如果他不给波斯步兵参加战斗的机会,他肯定会失去波斯贵族的支持。伊苏斯战役失败后,大流士在逃命的路上仍然没有放弃对全局的控制。根据古典史料,一些从伊苏斯战场撤退的波斯骑兵没有返回巴比伦,而是返回小亚细亚进行敌后游击战。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波斯骑兵的战略举措完全是大流士的指示。这些波斯骑兵给马其顿军队的后勤供应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年多后,驻扎在小亚细亚的马其顿将军安提贡(Antigonus)率部歼灭。
[img]14420[/img]
波斯军队在伊苏斯战役中惨败的主要原因是与马其顿军队的组织和素质差距太大。作为波斯帝国军事改革的主要成果,卡尔达克步兵的战斗效率仍然无法与马其顿步兵相比。波斯左翼阵线过早崩溃,使大流士的战斗构想成为泡影。波斯铁甲骑兵的个人作战能力不亚于特萨利骑兵,唯一的区别在于组织纪律。此外,波斯军队缺乏步骑协调,骑兵在开局后得不到步兵的支持,无法巩固成果,这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武器装备的改进并不能弥补战术思想的差距。在当时的情况下,大流士的临阵逃脱是可以理解的。波斯左翼阵线崩溃后,败局已定,大流士被马其顿骑兵围攻,继续留在战场上只怕凶多吉少。对大流士来说,波斯帝国的战争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保住一条生命,就有机会东山再起。事实上,大流士回到巴比伦,重组了一支更大的军队,两年后双方重逢高加米拉,亚力山大面临的危险不亚于伊苏斯战役。
伊苏斯战争的战后评价是什么?历史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