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向苏联发动侵略战争。
德军试图用“北方”集团军队歼灭波罗沿海地区的苏联军队,占领列宁格勒;以“南方”集团军队向基辅方向进攻,在第聂伯河以西消灭乌克兰苏联主力军;以“中央”集团军队,分南北两路实施钳形攻势,包围白俄罗斯苏联军队。战争爆发后,德国军队对苏联西部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军事基地和苏联军队进入边境,在苏联防御深度空降伞兵,占领重要地区,同时对苏联边境哨所、防御工事、通信枢纽和军队集结区域进行猛烈轰击,然后以优势坦克和摩托车兵团为先导,全线进攻发动在波罗海至喀尔巴阡山宽约1500公里的前面。
[img]14314[/img]
姆岑斯克伏击战的序曲悄然奏响
9月底,德国中央集团军队(第9管辖)、第4、第二组军和第三组军、第二坦克集群)在斯模棱两可的斯克东北、罗斯拉夫利、绍斯特卡三个地区,从北、西、西南三个方向加里宁城、维亚济马、奥廖尔、图拉,试图先分割苏联加里宁方面军和布良斯克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然后用强大的快速集团包围南北,夺取莫斯科。德军由第二坦克集群(司令)
古德里安将军和第二集团军(司令)
10月2日,由魏克斯将军组成的西南突击集团突破了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防御,坦克集团进入奥廖尔地区,直接危及图拉的安全,形成了南方绕道莫斯科的局面。为了阻止德国的进攻,苏联军方决定在姆岑斯克地区调动几个预备队,包括独立坦克第四旅,以阻止敌人。姆岑斯克伏击战的序曲悄然奏响。
10月初,新成立的独立坦克第四旅驻扎在莫斯科以西60公里的库宾卡地区,保护莫斯科
明斯克沿线的公路和铁路。10月3日,独立坦克第四旅被列入近卫步兵第一军,并命令在旅长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上校(后装甲兵元帅)的指挥下,从莫斯科郊区延长铁路至姆岑斯克。第一梯队第二天抵达指定区域,在图拉到奥廖尔的道路两侧阻止德国军队,其余部队仍在前进。
[img]14315[/img]
创造组织防御的有利条件
为了防止德军突然袭击转入防御队,旅长向奥廖尔派出了两支强大的侦察队:一个由10辆坦克和一个步兵连(由古谢夫队长指挥)组成,另一个由8辆坦克和一个步兵连组成(
由布尔达上尉指挥)。晚上,坦克旅及其85毫米高炮营和空降营全部到达指定地点。那天晚上,在奥廖尔东北5公里宽的前面,利用地形构筑防御工事,所有坦克都设伏伪装。从姆岑斯克到奥廖尔公路的一侧,布尔达上尉的侦察群已经埋伏。那天晚上,德军约了一个团的纵队(包括炮兵和坦克)。进入侦察群的伏击地。在德军进入坦克炮的直射距离内,侦察群开始射击,摧毁了德军的几辆坦克。随后,侦察组发起冲击,逮捕了三名囚犯,缴获了一辆装甲输送车和一些作战文件。之后,侦察群返回阵地。经审讯俘虏,得知德军是古德里安坦克集群的第三师、第四师和摩托化师,据此只有12人—
15公里。因此,坦克第四旅在很短的时间内独立组织防御,远离自己的步兵团。为此,旅被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摩托车步兵营、反坦克炮兵营和内务人民委员会(以下简称:NKVD)第三十四团混成营。第二梯队是坦克第四团,主要用于设伏和反突击。
摩托化步兵营和第34团混合营并列展开;每个营加强一个坦克排,占据防御区域的侧翼;摩托化步兵营由4门45毫米反坦克炮组成。在第一和第二梯队之间,即伊万
在诺夫斯科耶东南3公里处,有中型坦克伏击。反坦克火器火力密度为每公里前12个单位,公路 反坦克火器的火力密度最大,每公里正面20个单位。
一个37毫米的高射炮营,作为防空任务,主要用于掩护第二梯队和指挥所,避免空中攻击。与此同时,旅向暴露的侧翼派遣了伏坦克和步兵。
战前姆岑斯克坦克战有哪些准备?战争背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