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位于辽宁省西部,是古代东北与中原交通的交通枢纽。齐国北伐山戎,曹魏征服乌恒,前燕入主中原,北齐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丽。
明宣德三年(1428)建成了大凌河中左千户的城市,城南距锦州40里,以近大凌河命名。大凌河城三里三十步,宽一丈。大凌河城是明辽军和后金军在辽西攻防的堡垒。明末清初,这里三次被抛弃。
[img]12588[/img]
天启二年(1622)正月,后金夺占辽西广宁城。熊廷璧、巡抚王华贞带领军民撤退至山海关后,大凌河城首次被抛弃。
孙承宗取代王进任辽东经略时,孙承宗和袁崇焕议重点建设宁远、右屯、锦州、大凌四个城市,驻扎在维修城市。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大举攻打宁远。虽然明军获得了“宁远大胜”,但金军撤退时烧毁了华岛粮城,摧毁了大凌河城。
努尔哈赤死后,明辽东巡抚袁崇焕利用机会修复大凌河城,加强前锋防守。1627年,虽然明军获得“宁锦大捷”,但后金撤军时,大凌河城被摧毁。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大凌河城是锦州的卫星城,也是清军进入关内的必经之路。
[img]12589' />
明军方面
政府已经衰落,辽东已经失去,只有辽西走廊作为防御区;
明朝传统卫所制已被遗弃,明军战斗力差,士气低落,只有关宁铁骑等部分军队战斗力强;
袁崇焕被杀,军心不稳,孙承宗上台后整顿军事, 但后方受崇祯皇帝和文官制度的制约;
受袁崇焕被杀的影响,前线主将祖大寿只愿保护自己。
清军方面
满清崛起,占领辽东,结盟蒙古,士气正盛;
宁远战败,努尔哈赤病死有一定影响,北方民族落后的社会制度需要改革
[img]12590[/img]
皇太极上台后,皇权逐渐集中,改变了以往失败的影响。
战争时间:1631年
参战方兵力:后金约5万人,明朝约13800人
名字:大凌河之战
明朝援军:前后增援约5.4万人
战争过程
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老臣孙承宗临危受命。1631年(崇祯四年)正月,他以古稀之年再次指挥关外军务,并按照既定政策抢占了第三次大凌河。抢修大凌河的将军是祖大寿。面对明军的重建,皇太极当然不能坐视。他立即征兵,包括蒙古士兵。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7月27日,他从沈阳出发。
明军主教练孙承宗此时坐镇山海关,远离战场,对于清军出战,孙承宗应该早有预料。大凌河城的建设不应该是一项独立的军事行动,而应该是双方前线军事竞争的一步。事实上,明军早就应该准备5万多支军队作为大凌河城建设的掩护,而不是后期被动的逐步增兵救援。从沈阳到大凌河城的清军共用了15天时间,明军期间有上、中、下三种选择:
上策,主动退到锦州,距离只有40英里。锦州城大,城防坚固,清军暂时无法攻下。即使大凌河城被破坏,清军也没有收入,出兵消费,清军得不偿失。
中策,集结3-5万兵力增援,在大凌河城外建设工事,城内外呼应,清军进攻也难以取得效果。
下策,从锦州市紧急调集粮草支援大凌河城,如果粮草能坚持一年,清军围城很难奏效。
然而,孙承宗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看着清军和蒙古军队在大凌河城下会面。与清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相比,孙承宗一直是遥控指挥官,明军又输了。
明军前三次增援属于仓促进攻,1631年农历9月24日,由明朝4万人组成的援军终于到了。监军道张春率领这支部队。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与金兵相遇。为了遏制骑兵,张春使用了许多战车。战车上装有火器。战争开始时,八旗兵遭受了一些损失,几次失败,战车阵慢慢向前推进。金兵已经拥有了威力极大的红衣大炮,此时正横在大道中间,等待着明军的到来。当明军进入射程时,40门大炮相继发射,当时明军阵营混乱,皇太极率军冲上去,明军被杀后退。皇太极早已在明军撤退的路上埋下伏兵,溃逃的明军遇到伏兵,大多放弃抵抗,选择投降。张春和他的30多名将领被生擒,第四次增援几乎全军覆没。
[img]12591[/img]
三个月后,祖大寿走投无路,不得不投降。
大凌河是清兴时期最重要的10场战争之一。战争结束时,1万多名守军投降,5万名援军崩溃;清军损失小,收获巨大。投降的明军增强了实力,缴获了武器等装备。而明军士气更弱,清军更强。
虽然祖大寿是大凌河的将军,但他最终还是投降了。明军的失败是由孙承宗造成的。孙承宗担任辽东经略时,袁崇焕担任前线指挥,这是明朝军事搭配的最佳时期。孙承宗本人不适合当指挥官,导致明军在这场战役中没有全面的规划和指挥。
祖大寿适合当将军,不适合当教练,他不能指挥其他明军。一万多名明军直到最后一刻才投降。投降后,祖大寿找到了逃跑的机会。可以说,前线明军非常勇敢,不怕死投降,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明军在大凌河之战开始时有上、中、下三种选择。为什么结果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