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围城之战充分展示了火器在战场上的优势。日军用火枪击败朝鲜,明军用火炮彻底粉碎日本火枪,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明帝国幅员辽阔,视野开阔。不乏训练有素的弓箭手,以及当时科技的发展,选择的大炮是历史上不可避免的。日本人口狭窄,士兵缺乏训练,资源短缺,然后选择了火枪,这是由当时的国情决定的。
[img]12191' />
公元16世纪末,日本各地的割据势力陆续臣服于丰臣秀吉,全国统一。一位美国战略家曾经说过:“日本所有的想象力都来自对大陆的渴望”。显然,统一日本并不是丰臣秀吉战斗的终点。他的目标是通过朝鲜征服中国,甚至坐在宁波征服天竺。1591年,丰臣秀吉派出大军进攻朝鲜。大多数日本军队都是步兵,配备了日本刀、长矛和火绳枪(日本称为铁炮)。早在1543年,日军就引进了葡萄牙火枪。起初,日本只从欧洲人那里购买火枪,但后来日本人掌握了核心技术,开始自己制造甚至改造火枪。它的火枪性能比蓝色好。
当时朝鲜领议政(相当于中国丞相)刘成龙评论日本火枪:“其致远之力,命中之巧,倍于(朝鲜)弓...来如风雷,不能当必须。”。1593年2月8日,明军围攻日军占领的平壤城。日军在城墙上做了很多射击孔,充分发挥了火枪的力量。明军第一次攻城伤亡惨重。但很快,明军重炮部队来了,史书记载军用将军炮(120
门)和虎蹲炮(20门)等火炮猛轰平壤城。
[img]12192[/img]
据史料记载,明军将军炮“一发决血衢三里,草枯几年”,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能从中体会到明军重炮的威力。“瞬间爆炸震天,烟雾缭绕,...日本粮库和弹药库中枪燃烧,兵营工事陆续被摧毁。”铁炮在真正的大炮面前就像螳螂的手臂,不堪一击。
明军很快进入平壤,明军和日军开始了一场悲惨的巷战
这时,日本火枪威力小的弱点暴露出来。明军副将军李如柏的头盔被日本火枪击中,但李如柏在头盔中只受了一点伤。蓟镇将军吴伟忠胸口中弹,但他仍然可以“为监督战争而奋斗”。战后,吴伟忠被提升为左军都督府的总督。
[img]12193' />
客观地说,明朝的枪支比同时代的西方落后,不如小日本;然而,明朝的大口径炮属于世界级水平,尽管它们也被模仿。只是清朝统治者重视骑射,刀枪弓矢等仍然是军事作战的主要武器。同时,火枪火炮在统一中国、平定叛乱、巩固边防等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初,火器制造技术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例如,康熙时期,在宫殿办公室、景山和铁匠营设立了枪支厂。枪支是专门为皇室和满八旗设计的。它还建立了一个装有鸟枪和火炮的火器营。清朝没有忘记发展军事力量是合理的。为什么它仍然输给了外国人?
在平壤之战中,明朝打的日本几乎全军覆没,其中最厉害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