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中原王朝都面临着周边小国和游牧部落对边境的入侵和掠夺的问题。然而,在发动反击战争时,我们会发现,有时中原王朝的国力远远优于这些小国,但可能无法在战争中取胜或取得成果。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战略和战术上的不足。
与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战争相比,正确的战略战术在战争中发挥着最直观的作用。
隋唐时期对高句丽的战争持续了近70年。隋文帝、杨迪皇帝的父子、唐太宗、唐高宗的父子都征求了高句丽的意见,战争规模也很大,但两朝在战争中取得的成就却大不相同。因此,规模较大的隋朝战落了严重损害国力、杨帝身亡国灭的结局;然而,由于唐朝在战争中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最终在高宗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摧毁了高句丽。那么,唐太宗、高宗父子采取了什么样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杨迪皇帝百万大军无法取得的成果呢?
[img]12092' />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介绍高句丽。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小国,主要由一些残疾人和其他小部落组成。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代就存在了。高句丽有农业和游牧业的生产模式,有扩张的野心。她对辽东和朝鲜半岛设立的汉四县的肥沃土地非常垂涎,并多次入侵东北地区汉朝的统治地区。
现实是残酷的。雄心勃勃的高句丽多次被包括汉朝、辽东汉军阀公孙度、曹魏幽州刺史无丘节等人摧毁。然而,高句丽的小偷并没有死。最后,在中原混乱的情况下,他逐渐成长,吞并了原来在辽东和朝鲜半岛的汉四县。
隋朝成立时,高句丽已成为东北亚的霸主国家。它有百官朝廷,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相当于多个关中,文化和中原一样。更夸张的是,高句丽还修建了长城。对隋朝来说,高句丽是一把挂在头上的剑。隋朝随时都有可能插上一把刀,甚至在中原竞争。
因此,隋文帝刚灭陈后,就派使恐吓警告高句丽国王要诚实。然而,高句丽人并没有把隋文帝的警告放在心上,而是多次派使者与突厥勾结。隋文帝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隋军30万进攻高句丽。然而,由于极端天气和军事疾病,隋文帝的讨论没有取得战国主义,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img]12093' />
当杨迪皇帝即位时,隋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中国有870万户,原来的强敌突厥已经屈服。据估计,杨迪皇帝认为,他的父亲隋文帝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没有取得任何成就,因为动员的力量太少,他继承的国力如此强大。如果他不好好利用它,那将是一种浪费。因此,杨迪皇帝下达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战争动员令。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杨迪皇帝命令全世界的兵马不分南北远近,都聚集在涿县,共有百万军队。杨迪皇帝亲自指挥,出征时队伍的旗帜连接了几千英里。由动员全国组织的这支庞大军队,因杨迪皇帝的错误指挥而惨败。杨迪皇帝命令隋军分道扬镳,并命令高句丽军投降安抚,这使得隋军在即将突破城市时,往往假装投降,修复城市后继续抵抗,使隋军伤亡惨重。回国后,杨迪皇帝不愿意立即组织第二次和第三次旅行。60万军队刚刚开始进入战场,由于无法承受军队旅行带来的巨大消费,中国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杨迪皇帝不得不回到中国,很快就死了。
[img]12094' />
经过隋末的世界混乱,唐朝成立了。唐太宗时期,隋末内战带来的巨大消费在中国只有300万户。由此可见,唐太宗进攻高句丽所能利用的国力和资源远不如杨迪皇帝时期。然而,唐太宗认为,辽东的中国故土和高句丽对子孙后代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果不能及时根除,将来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大问题。
因此,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继隋文、隋杨之后,再起辽东之战。唐太宗亲征御驾,唐军水陆并进。第一次世界大战收复辽东城,俘虏了2万高句丽军。随后,唐太宗击败了前来救援安城的15万高句丽军队,震惊了高句丽的全国。后来,由于粮草供应和天气变冷,唐军开始撤退。虽然唐军在唐太宗的带领下连破十城,斩断了4万多人,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未能实现唐太宗彻底摧毁高句丽的战略目标。
[img]12095' />
回国后,唐太宗君臣总结了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战斗经验,特别是杨迪皇帝三次失败的教训,最终制定了以前从未实施过的新战术。也就是说,高句丽虽然体格不小,但国力还是不如唐朝,所以唐太宗不再发动大规模讨论,而是组织小股偏师进行攻击,深入其国境,在其生产的关键时刻进行大规模杀伤,不断消耗其国力,使高句丽厌倦了应对,却不知所措。
唐太宗重新制定的攻击战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647年到649年,唐军多次攻击高句丽,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慢慢地,高句丽的国力越来越弱,而唐军则越来越强。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攻灭高句丽的时机成熟。唐高宗命令唐军共同攻击高句丽。这次进攻非常顺利,唐军不可战胜。当年9月12日,唐军突破高句丽国都,将其分为九都督府。薛仁贵带领2万唐军守卫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高句丽彻底灭亡。
[img]12096[/img]
通过对比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进攻,可以看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两朝四位皇帝都投入了大量精力组织军队进攻高句丽。杨迪皇帝拥有巨大的国力和军事力量,因为他没有正确的战略战术,三次旅行都没有结果,失去了国力,导致了国家的崩溃。而唐太宗则因为制定了有效的战略战术,不断消耗其国力,使高句丽疲于应付。最后,他在高宗时被摧毁。从这个角度来看,战略战术的合理性与高句丽征战的胜负直接相关。
在对高句丽的战争中,为什么杨迪皇帝的百万军队不如唐太宗的小股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