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通常是为了征服皇帝的首都,直接去皇帝的宝座。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次北伐。起源于南方的革命力量往往会在占领南方后动员北伐,希望夺取首都,统一全国。有些北伐成功,有些北伐失败,太平军北伐失败,但仔细分析,北伐是一场“假北伐”。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十天后,定都天京。洪秀全住在天王府,过着皇帝的生活。太平天国正式开始与满清政权南北对峙。也许洪秀全渴望统一全国,或者太平军士气高涨,@ 北伐在定都40天后开始。
[img]11935[/img]
5月8日,洪秀全派林凤祥和李开芳北伐。两人从长江北岸南京浦口北上领兵2万人,拉开了太平军北伐的序幕。为什么北伐是“假北伐”?
一是太急功冒进。政权刚定都,就贸然北伐,即使能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也会暴露出许多劣势。比如战略规划不周,后勤保障不力。北伐后,太平军多次等待后续支援部队,但总希望落空。甚至都北伐到了天津,离京城只有一步之遥,因为没有增援部队,在清军的强力围攻下,不得不南下撤退。在两年的北伐战争中,太平军基本上是饥寒交迫的,没有吃过几顿饱饭。这样的部队能北伐成功吗?
事实上,根据太平天国最初的计划,后续增援的问题是有考虑的。也就是说,西征军北上支援北伐军,但计划变化不快。西征军在长江沿线遭遇了湘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发生了拔河战。太平军占领一个城市后,又被湘军攻占。武昌、九江等地后太平军再次反击。原计划北上增援的太平军被湘军拖走,根本走不开。孤立无助的北伐军彻底悲剧。最搞笑的是,当太平军从天津撤退到山东时,增援的太平军确实来了,但双方都没有接手。
第二,北伐军人数太少。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2万人,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总兵力号称有50万人。以这么少的人数开始轰轰烈烈的北伐,简直是开玩笑。面对几乎整个北方的清军,2万人的力量对比非常不同。不仅人数少,太平军还远程作战,连后勤保障都供不上。北伐两年,征战六省,攻占无数城市,2万人的部队也死伤无数。虽然沿线有一定的兵源补充,但数量有限,无法形成战斗力。据说太平军到达天津时达到了4万人,这似乎不太可信。当时驻扎在天津的清军勇大概只有1万人,4万人打不过1万人,太低了。
太平军北伐也应该知道动员农民的道理,但为什么不动员呢?这很可能与太平军的主力军是两广人有很大关系。@ 太平军士兵很难与当地农民沟通,语言障碍会导致心理障碍。你很难让北方农民和广东人并肩作战。我不能一起说话,也不能一起吃饭。如果林凤祥和李开芳分开作战,他们会放心吗?
[img]11936[/img]
还有一点。两广籍太平军没有北伐的雄心。他们是典型的南方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北方,跟着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一路到南京,成功定都。很多人都有打江山坐江山的享乐思想。打了几年仗,头不在裤腰带上,定都后,洪秀全坐在皇帝身上,士兵们也该享受了。两天前,我匆匆北伐。我相信很多人都很抱怨。在天津打仗的时候,正好赶上冬天,把这些南方人冻得哭爸喊娘,这还有什么战斗力呢?
以上几点,我相信洪秀全、杨秀清也会考虑到林凤祥和李开芳两位高级将领也会理解。但他们为什么要坚持北伐呢?这次北伐更有可能是一个计划。
当时,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清廷加大了对太平天国的围剿力度。钦差大臣向荣坐镇南京孝陵卫,成立江北大营。钦差大臣齐山坐镇扬州城外,成立了江南大营。这两个大营已经成为太平天国新政权的最大威胁,尤其是江北大营。这种情况很明显。清廷只想打开架势,包围和歼灭太平天国。
与此同时,北方增援的清军也在前来的路上,誓言要全力围歼太平天国。两个大营的清军对天京进行了各种攻击,大炮都轰到了城市。太平天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洪秀全一直担心天王府。如何遏制清军,如何分散这种压力?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派兵北伐。当然,这一举动也是有风险的。
也就是说,北伐的主要目的不是夺取北京,而是分散清军,调虎离山。当然,如果你能真正攻占北京,那就太好了。@ 洪秀全给林凤祥和李开芳的最高指示是尽快进行北伐,不要贪图占领城市的数量,更不要与清军进行阵地战和消费战。这意味着给清朝法院施加压力,遏制清朝军队,解决北京的困难。
[img]11937[/img]
果然,清廷在得知太平军北伐后非常害怕。四处调兵围攻太平军,原本要南下增援的清军也被用来围攻北伐太平军。太平军从江苏、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一路杀到天津。太平军一步步逼近北京,相信咸丰和洪秀全睡不着。清廷厌倦了应对北伐的太平军,主要集中精力包围北伐的太平军,以及如何保卫北京。这样,天京被围歼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事实证明,太平军北伐后,天京周围几乎没有像样的战争,基本上是太平没有战争。换句话说,太平天国北伐的主要目的已经实现。至于是否夺取北京,这是次要的。
当然,这次北伐也很危险。清军围攻天京时,北伐精锐力量的调动等于削弱了天京的防守力量。
北伐,如果主要目的不是夺取北京,那就可以说不是真正的北伐。说太平军北伐是“假北伐”。
为什么太平军北伐可能是假北伐?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