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流亡19年的重耳回到晋国。在秦国的帮助下,62岁的重耳成为晋国君,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赏赐随从他流亡的臣属,功大封邑,功小尊爵。晋文信用英雄,改革内政,实行免债薄赋、救贫济弱、关税降低、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养老农业发展生产的政策;坚持用人政策;扩大和加强军队。全国建立了上、中、下三军,各军设将佐两人,中军将位最高,指挥全军,称为中军元帅(后世元帅、将军的名字始于此)。这些改革使晋国财富丰富,国力强大,为争霸奠定了基础。
晋楚争霸主要有三场大战:前632年晋胜城濮之战,前597年楚胜,前575年燕陵之战晋胜。
在这场战争中,楚王子被俘虏,楚共王也被射瞎了一只眼睛。晋国在湛阪之战中再次击败楚国,前557年。 前546年消兵后,晋楚总体平分霸权,晋国总体占优势。
[img]11918[/img]
前627年萧战后,秦国立即释放所俘楚将,与楚国结盟对抗晋国。 此后,晋国北并狄戎之国,西阻秦东进,南下压制楚国。
晋悼公时,晋国全面实施了大战略计划。焦夷战后,晋悼公疲惫不堪,楚国最终无法应战;在前575年的荣陵战争之后,为了继续打击楚国,晋国继续帮助南方同姓吴国控制楚国。
前563年春,晋、吴国君首次接触北-东北-东三方形成了对楚国的包围网,给楚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威胁。
前506年,吴楚决战楚军大败,吴军攻占楚国都城营(详见吴破楚入营之战等)。).晋国战略计划的成功实施也是由于晋楚争霸的余波造成的。
晋悼公(前586-前558年)时,晋国全面实施大战略计划。炎陵战后,晋悼公疲惫不堪,楚国最终无法应战,与孙武之暗合不战而屈人之兵。
前575年晋楚炎陵战役,楚国大败后,晋国为了继续打击楚国,在楚国背后插了一把刀,帮助南方新兴的吴国与楚国抗衡(比如派人教授吴国)车战步战使用马匹、战车、弓箭和各种战术等。
吴国、晋国都是姬姓之国。吴国开国之君吴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和易姜之子(易姜是齐太公吕尚是姜子牙之女,今山西太原晋祠是因为纪念唐叔虞及其母后易姜而建造的)桐叶封弟。
[img]11919[/img]
晋悼公时,前563年春,晋、吴国君首次接触北-东北-东三方形成了对楚国的包围网,给楚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威胁。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晋国召集周王室大臣参加的中原18国诸侯先后在召陵和皋黄鼠狼,准备攻楚。(见召陵联盟和皋黄鼠狼联盟)晋国召集的18个国有齐国、鲁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郑国、徐国、曹国、苔国、诸国、顿国、胡国、滕国、薛国、祁国、诸国等。这是春秋时期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也是晋国辉煌霸权的最后反映。
因盟主晋国暂时改变主张,最终达成协议。蔡、唐自愿帮助吴攻楚。孙武等认为楚已完全孤立,实力也大大削弱,吴遂与蔡、唐联合进攻,发动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战略决战开始后,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击败楚军主力后,跟随追击,五战五胜,仅10天就攻入楚都营城。
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兵圣孙武的带领下击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营,楚向秦国求助,沈包胥哭秦庭,感动秦哀公。秦发兵救援楚国,帮助楚国复国。
(详见吴破楚入营之战、柏举之战、秦救楚之战等吴楚战争系列。)晋国大战略计划最终成功实施,也是晋楚争霸的余波结果。
当代评析
现代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在200多年的晋楚争霸中,晋国的国力在大多数事情上都比楚国强,在前575年的炎陵之战之后一直比楚国强。因此,晋楚争霸总能获得主动权。
楚庄王时,楚国趁秦晋交恶开战时期 (见晋秦争霸战争等。),虽然在前597年的战争中获胜,称霸中原,但仅仅14年后,晋军就攻占了楚国,俘获了楚医生申历。
,使楚庄王赢得中原的势头最终只是昙花一现;随后,晋国在前575年的炎陵战役中再次击败楚郑联军,在前557年的湛阪战役中再次攻入楚国,始终保持霸权。
春秋末期,晋国对楚国有绝对优势,此时发生了三家分晋(前403年),中国历史完全进入战国时期。
前597年晋国战争失败后,情况并不理想。齐、秦、楚都和他们有矛盾,狄蓉在北方不断入侵。然而,晋国最终成功压制了三大国家,并不断向北合并狄蓉国家,最终实现了晋悼公主宰中原。
即使晋悼公病逝后,晋国依然强势,这一时期秦国只能专心经营西戎,不敢轻举妄动, 齐国在挑战晋国霸权的战争中被击败,而楚国则被晋国逐渐压制,无法与之抗争。
因此,史家认为,在春秋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所谓的霸权者都是由晋国维持的,他们实际上是同源同宗的周王室名符的有力守护者。
晋楚争霸发生在哪一年?介绍结果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