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0年,准噶尔汗加尔丹在乌兰布通战役中被清军打败,失去了大部分主力,战败后逃往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俗话说:树倒了,猴子散了。加尔丹还没有倒下,但它已经下降了。哈萨克、青海和其他被他征服的部门过去都进入了清军阵营。加尔丹的力量被严重削弱,暂时安静了一段时间。
[img]11901[/img]
乌兰布通战争结束后,康熙来到多伦诺尔(今内蒙古锡林格勒盟多伦)召集蒙古和内蒙古王子贵族联盟,巩固蒙古统治,防止噶尔丹卷土重来。喀尔喀蒙古归属,坚定地站在清朝一边。
可以说,卡尔丹也是与康熙棋相遇的英雄。继位后,他内叛,外征西讨,战无不胜。哈萨克、喀尔喀等都是他搞定的,鼎盛时期控制的领地约700万平方公里。这样的角色不会那么容易承认失败。
1695年冬天,加尔丹率领3万人沿着克鲁伦河下到河源屯聚,在巴彦乌兰(今蒙古温都尔汗以西,达尔汗以北)到处抢劫。
当然,康熙也不会放过嘎尔丹这个知己。1696年2月,康熙皇家驾驶亲自征服嘎尔丹。军人分为三种方式。康熙在中路领导了约3万人,主要是驻扎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八旗营和火器营,从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北)北出。
西路军由抚远将军费扬古和振武将军孙思克领导,约4万人从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宁夏(今宁夏银川)北上,在翁金(今蒙古海尔汗杜兰西)相遇。
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领导的东路军约1万人,主要来自盛京、黑龙江、宁古塔和科尔沁。军队翻过大兴安岭,沿着克鲁伦河向西移动。
[img]11902[/img]
三军约定日期在土喇(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会师,然后联合攻击加尔丹。然而,虽然西路军的孙思克部门看起来更近,但道路是最难走的,要么是高山(阴山、阿尔泰山),要么是沙漠戈壁(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中央戈壁等。),要么翻山越岭,要么穿越大沙漠,要么处理极端气候条件。
当孙思克部穿越沙漠时,遇到恶劣天气,行军缓慢。在翁金等了很多天的费扬古等孙思克到了,立即改变了计划,从孙军中挑选了4000名精英与他们的紧急行军,并向康熙报告。为了协调各部门,康熙放慢了中路行军的速度。
虽然分进合击的策略威力很大,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要求很高,尤其是在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的古代。如果你不小心,整个计划可能会失败,甚至每个计划都可能被打破。就像明朝和后金之间的萨尔浒战役一样,明朝也采用了分进合击的策略。协调不到位,信息不畅。虽然整体兵力占优势,但被努尔哈赤打破,大败而归。
康熙率领的中路军走了将近三个月,5月初到达克鲁伦河。卡尔丹措手不及,望着清军的大势,撒开丫子逃命。在清军的追击下,卡尔丹仓促逃跑,被西路军费扬古诱惑到昭莫多。
昭莫多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以南约45公里的宗莫德市, 蒙古语中的“昭莫多”是大树林的意思,这在数据中被描述过
“它的北山矗立在墙上,平坦的山脉和河流在广阔的山脉下,树木断断续续,在河流中间,蜿蜒曲折,南山的差异低于北,有山,战场。”这里的山是肯特山,平均海拔约2000米,
昭莫多东有丘陵,西有河流。
肯特山位于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东侧。蒙古人的祖先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后来诞生的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年轻时被敌人追杀,在肯特山的庇护下生存下来。可以说,肯特山是成吉思汗心目中的圣山,统一蒙古高原后的成吉思汗多次回到肯特山祭拜。所以肯特山也被称为“金圣山”。传说成吉思汗死后,埋在肯特山。
清军在山上居高临下,佘尔丹相当勇敢,骑兵下马,带领军队猛攻。双方激战半天,无论输赢,都很难解决。清军出奇兵攻击佘尔丹的侧翼和后翼,配合正面主力。佘尔丹军乱了,然后就被打败了。佘尔丹只带了十几个骑兵逃跑,但他的妻子阿奴死在了混乱的军队里。
昭莫多之战,加尔丹大败。后来,加尔丹派人袭击翁吉(今蒙古阿尔拜赫雷东南)清军粮草基地,被清军炸毁,完全失去了与康熙作战的资本。
趁它生病去死。1697年,康熙来到宁夏,指挥清军征服加尔丹。加尔丹的侄子阿拉布坦被清廷叛逆。一代英雄加尔丹别无选择,只能喝药自杀。到目前为止,让康熙睡不着的准加尔叛乱终于平静下来了。
除了军事劣势外,昭莫多战役中加尔丹的失败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
1、缺乏警惕性,存在侥幸心理。他对清军的情报工作不到位。他甚至不知道康熙皇家司机的亲征。他认为清军不会远离沙漠攻击他。结果,他措手不及。
第二,战场指挥失误。敌强我弱,敌进我退。一开始知道打不过就逃,其实是对的。但后来被清军诱敌,放弃骑兵,下马步战,抬头攻高地,有点不可思议。据说加尔丹经历了很多战争,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他只是犯了错误。
[img]11903[/img]
噶尔丹的平定使漠北喀尔喀蒙古回到清朝的控制之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昭莫多的战斗状况如何?发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