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后,战国时期秦国走强。崛起后,秦国不断侵占山东六国的疆域,取得了伊阙之战、炎英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等多场战役胜利。当然,秦国的一步一步的压力也引起了山东六国的紧张局势,从而促使山东六国组成联军遏制秦国。就第四次合纵攻秦战而言,也叫河外之战。这场战斗是魏安厘王30年(公元前247年)在合纵攻秦时期,魏信陵君无忌率领魏、赵、韩、楚、燕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魏、赵、韩、楚、燕组成联军,魏信陵君魏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追到函谷关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战胜利。然而,不幸的是,胜利后,由信陵君魏无忌领导的五国联军分散了,即他们没有继续攻击秦国,甚至没有借此机会摧毁秦国。所以,问题来了,信陵君率领五国大军击败秦军后,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消灭秦国呢?换句话说,这不是浪费机会吗?
一
@ 邯郸战争结束后,赵国转危为安。新陵君魏无忌救赵有功,但他窃取了魏王虎符,杀害了将军晋鄙。他担心魏安会降罪,不敢回魏国。他命令副将军带领军队回魏国,并带领客人留在赵国。
秦庄襄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听说信陵君留赵,认为这是攻魏的好机会,使蒙叛率军东向攻魏。魏兵屡败,无法抗拒秦军的进攻。因此,魏安厘王派使者到赵国,请魏无忌回国拒秦。信陵君回国后,魏王免于盗符杀将,授予将军印章。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向各国致书,请求派兵援魏。赵、韩、燕、楚等国君始终尊重陵君,纷纷派军到魏,听其节制,只有齐国拒绝派兵。同年,新陵君魏无忌率领魏、赵、韩、楚、燕联军西向攻秦,秦军败退。联军追赶河外,包围秦军。在这场战斗中,信陵君魏无忌亲冒矢石,率先冲锋,促使五国联军士气大振,紧随冲锋。秦阵营混乱,蒙叛因腹背受敌,被迫西退。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秦军关门,坚守不出。
二
在这方面,五国联军和秦军持续了一个多月,联军撤回了。为了表彰信陵君击败秦国,收复关东失地的功劳,魏安厘王将其拜为上相,封邑五城。对此,笔者认为,五国联军未能一举消灭秦国,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这是秦军退守函谷关,选择在山川危险的帮助下坚守,这使得信陵君魏无忌率领的五国大军几乎无能为力。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函谷关王垛村(根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谷城”水出,有函谷关。谷城隶属于河南尹辖治,遗址位于今日洛阳市西北磁涧镇柴湾村附近,东汉时期函谷关位于今日新安东3.5公里处。),距离三门峡市约75公里,紧靠黄河岸边的“长安古道”。因关在峡谷里,深险如函而得名。
战国时期,秦国之无所畏惧,频繁攻击山东六国,无疑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换句话说,秦国不怕在山东六国的战场上败仗。即使被打败,也可以退守函谷关,通过函谷关抵抗山东六国的联军。在第四次纵向攻秦战中,秦军虽然初期受挫,但退守函谷关后,新陵君魏无极也无能为力。
三
在某种程度上,秦国的函谷关可以与三国时期蜀汉的剑门关相提并论。在魏灭蜀之战中,钟会率领10多万大军进攻蜀汉,却被姜维挡在剑阁一带。虽然姜维只有几万大军,但剑门关易守难攻,钟会也无计可施。另外,在河外战争中,信陵君魏无忌退役,也是当时的五国联军,没有实力消灭秦国。当时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重创,精锐之师不多。如果是赵国的巅峰时期,没有其他诸侯国的帮助,你可以与秦国竞争。
[img]10720[/img]
同理,商鞅变法后,魏国和韩国屡遭秦国攻击,不仅损兵折将,还失去了大片领土。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燕国和楚国在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中派兵马,但这两个诸侯国离秦国相对较远,威胁相对较小,更倾向于在合纵攻秦之战中不作出贡献。因此,在笔者看来,并非信陵君魏无忌不想消灭秦国,而是当时山东五国没有这种实力。
四
@ 战国末期,秦国的整体实力已经碾压了山东六国中的任何一个诸侯国。当然,对山东六国来说,如果能团结起来,还是可以和秦国竞争的。但山东六国利益不同,即使形成联军,也很难一举消灭秦国。战国末期,要想真正消灭秦国,就意味着山东六国必须全力以赴,全力以赴。在我看来,魏、韩、赵出兵相对容易。这三个国家离秦国很近,受到秦国的威胁。
[img]10721[/img]
更重要的是,这三个诸侯国一旦击败秦国,也很容易从秦国手中夺取疆域。然而,对于燕国、楚国和齐国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情况明显不同。其中,就齐国而言,魏、赵、韩三国与秦国隔绝,即不受秦国直接威胁,自然不愿参加山东六国联合纵攻秦战。至于燕国和楚国,虽然派出了军队,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做出贡献。毕竟当时秦国的主要进攻目标不是燕国和楚国,而是魏、赵、韩。综上所述,在第四次攻秦之战中,秦军退守函谷关后,新陵君魏无极带领的联军和秦军相持了几个月,只能选择退役。对于这些诸侯国来说,他们既没有实力,也不敢指望一下子消灭秦国。这自然给了秦国喘息的机会,促使秦国继续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
合纵攻秦之战胜利后,为什么五国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