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之战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1279年,北宋灭亡后,南宋安于江南152年,消失在历史洪流中。说到南宋的灭亡,我们不得不提到1267年至1273年的襄阳之战。
当时,蒙古位于北方,总是想吞并南宋,襄阳是它南下前必须赢得的硬骨头。襄阳位于汉江流域,湖北、河南、陕西交界处,是蒙古冲进江南的水陆交通堡垒。
[img]10245[/img]
如果你赢得襄阳,蒙古可以以此为据点,直接南下江淮地区,面前没有危险,一举突破南宋都城临安,赢得整个南宋江山,可以说是“瞬间”。
为了获胜,蒙古集中了20多万军队围攻,但奇迹是,孤立的襄阳城已经坚持了六年。那么襄阳是如何保持六年的呢?
襄阳市坚固
“檀溪界西,砚首护南,汉水如东北,楚山如屏西南”。襄阳和蒙古之间的汉水和楚山是襄阳的天然屏障。此外,襄阳还依托江汉平原,粮草充足,可支撑长期作战。可以说,这是一个容易防御和攻击的地方,可以攻击和撤退。
公元1236年左右,襄阳城一度被蒙古军占领,直到1239年才被宋军将领孟巩带兵收复。作为一名长期经历战场的将军,孟巩自然明白了襄阳的重要性。鉴于当时襄阳在宋元的反复斗争中被破坏,孟巩写了一封关于朝廷的书,说:“襄樊是朝迁的基础,今天百战而得。当加拿大经理就像保护活力。”
[img]10246[/img]
后来,上任京湖安抚制定使的李曾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要求朝廷修复和加强襄阳城,坚持襄阳的重要战略地位。
经朝廷批准后,他不仅加固了原有的城墙,还增加了营房用于驻军。此外,他还利用朝廷拨出的资金在襄阳修建运河,为城市屯田创造了良好的水利条件。所有这些都使襄阳外面的城墙坚固,里面有足够的食物,这非常有利于防御和战斗。
前人在襄阳城正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襄阳本身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南宋能够在襄阳之战中坚持六年。
军心
襄阳战争期间,襄阳城北蒙古军被包围,特别是1267年蒙古在樊城外设立了争议。表面上看,这是两国之间的贸易交流。一方面,它赚了一点钱,另一方面,它可以作为两军讨论和平的机会。但事实上,蒙古只是想切断向襄阳运输粮食的外部渠道,迫使襄阳进入弹出粮食的地步,然后抓住机会攻击襄阳。
虽然被切断粮食的襄阳可以依靠城市的粮食,但只能持续一段时间。@ 城内守将吕文德不得不向外求助。然而,襄阳早已被蒙古军队包围,就像一个铁桶。城外援军难以进入,物资、粮草无法送进,城内士兵无法突破。有一段时间,襄阳陷入了两难境地。
然而,公元1271年4月,粮食运输发生了变化。当时,范文虎等人及其下属看到蒙古军队因水战不善而没有守卫水路。他们利用春天汉水飙升的机会,通过船队将大量粮草等物资运往襄阳,解决了城市粮草紧急情况,帮助襄阳再次生存。
[img]10247[/img]
除了运输材料外,朝廷还没有停止向襄阳派遣援军。虽然无法突破蒙古的包围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蒙古对襄阳的进攻,减缓了襄阳的进攻速度。在援军中,有这样一群人不得不提到,他们成功地打破了蒙古的包围,进入了襄阳,即由张贵和张顺组成的敢死队。
公元1272年,襄阳紧急情况下,张顺、张贵等人自发前往襄阳进行救援。他们花了很多钱招募了一支3000名士兵的队伍。利用当时汉水上游的暴雨和洪水,他们建造了100艘轻船。从一条名为清尼河的偏僻小径出发,他们一路突破,走了120公里,终于成功进入了这座城市。
援军的到来极大地激发了坚守在城市的士兵的信心。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讨论如何突破。我打算派一群人悄悄潜入营州,然后与当地守将范文虎等人合作杀死蒙古军队,但我没想到我的计划会泄露。这导致最终进入的援军基本上被摧毁。
虽然朝廷派出的援军大多没有进入城市,但即使进入,战斗也以失败告终。然而,一方面,这些前后支援的军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襄阳的失落。另一方面,他们也告诉坚守襄阳的军民,朝廷没有放弃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城市人民的心。
襄阳军心不散,也就是襄阳能守这么久的核心原因之一。
襄阳能坚持六年,离不开它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离不开前人留在这里的坚固城市,离不开城外的英勇援军,离不开城内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军民。与此同时,蒙古军一开始疏于水战,这也是襄阳能坚持更多时间的原因。
虽然襄阳已经坚持了六年,但这场战争的失败实际上是注定的。两个王朝,一个将军,一个强大。襄阳是一个小城市,即使它有坚实的基础,也不值得蒙古的长期消费。襄阳的失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就像南宋的灭亡一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为什么南宋在襄阳之战中孤立无助还能坚持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