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介绍吴楚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14年),由吴王和鲁率领的3万吴军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湖北省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然后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
[img]10229[/img]
战争中,吴军机动灵活,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术取胜。
这场战斗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
柏举之战背景
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流域下游的一个国家,吴君寿梦继位后开始崛起。为了与楚国竞争,晋国采取了联合吴制楚的策略,派楚国亡臣屈巫带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排队,吴军学会了车战。
吴国与晋国交好后,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增强。寿梦便自称吴王,与楚国争夺江淮地区的霸权。
公元前584年(周简王二年),吴军新编水陆大军齐头并进攻楚国淮河重镇州(今安徽省凤台县)。从那以后,在过去的60年里,双方发生了十次大规模战争。在这十场战争中,吴军赢了六次,楚军赢了一次,彼此赢了三次。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国王合鲁。合鲁继位后,任命楚国亡臣伍子胥、伯博为谋士、齐人孙武为将军,教授兵法,训练队伍,使吴国富强势头。
柏举之战的过程
一、吴军奇袭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14年)冬天,吴王和鹿亲自带领孙武、伍子胥为将军,和鹿的弟夫为先锋,倾注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舰,从淮河追溯到蔡境。子常(囊瓦)看到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回到老师身边防御本土。
吴军与蔡军会面后,另一个小国唐国也主动加入了吴蔡的行列。于是,吴、蔡、唐组成了联军,追溯淮水,继续西进。孙武抵达淮河(今河南黄川,今安徽凤台)后,突然决定舍舟登陆,从西向南。
伍子胥不明白自己的意思,问孙武:“吴军擅长水战。为什么要从陆地进军?”孙武回答说:“用兵作战是最贵的速度。我们应该走敌人意想不到的路,这样我们才能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慢,吴军优势难以发挥,楚军必然要趁机加强防备,很难打破敌人。”伍子胥点头答应了。
就这样,孙武选择了3500名精锐士卒作为前锋,迅速穿过楚北部的大隧道、直轩、冥厄三关危险之处,直奔汉水,深入楚腹地。几天后,他挺进汉水东岸,实现了对楚的战略攻击。
二、楚军夹击
吴军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时,楚昭王慌了手脚,紧急派遣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旭、医生史皇等,向汉水西岸投入全国兵力,与吴军对峙。
左司马沈尹军很难防止吴军突破汉水的防御,因为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军队尚未集结,很容易被吴军打破;针对吴军独自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他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士兵的诸多优势,将被动变为主动。他建议尹子常:子常率领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设防。
[img]10230[/img]
而他本人则率领部分军队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绕过吴军的侧背,摧毁他的战舰,切断他的归路。然后,他与子常主力进行前后攻击,一举消灭了吴军。
子常一开始也同意了沈尹守的建议。然而,在沈尹守率领部北上方城后,楚将武城黑对子常说:“如果等沈尹守部进攻,他的战功将是沈尹守所独有的。最好先发动主力进攻,打破东岸吴军,这样尹之功自然就在沈尹守之上。”
医生史皇也说:“楚人讨厌你,称赞沈尹守。如果沈尹守先战胜吴军,功在你之上,你的位置就难以保护。最好尽快攻击吴军。”
听了这话,子常觉得有道理,于是改变了与沈尹旭商定的攻击吴军的计划,不等沈尹旭军到达,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三、楚军中计
看到楚军主动出击,吴君臣采取了撤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从汉水东岸撤退。子常中计,挥军直追。吴军在小别(山名,今湖北省)和大别(山名,今湖北省)之间迎战楚军,三战三胜。
子常连败三阵,想弃军逃跑。史皇对他说:“国家太平时,你争执政治。现在战斗不利,你想逃跑。这是死罪。现在,只有和吴军战斗,才能解脱罪过。”
子常无奈,只好重组部队,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一说湖北汉川)列阵,准备再战。
四、吴国获胜
公元前506年农历11月18日(周敬王十四年),吴军停止后退,在白举与楚军作战。吴军先锋夫概认为应该先发制人。他对吴王和鹿说:“子常不仁不义,楚军很少愿意为他努力。我们主动出击,楚军必然会崩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一定会全胜。”和鹿不同意夫概的意见。
丈夫回到营地后,对部长说:“既然一切都有可为,那就为臣民们采取行动,不必等待命令。现在我想发动进攻,打败楚军,进入营都。”于是他带领5000名前锋直接进入楚营。
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阵势混乱。合鹿见夫总部突击成功,乘机以主力作战,楚军迅速崩溃。史皇战死后,子常弃军逃往郑国。
吴楚柏举战简介 柏举之战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