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是南宋政权成立以来宋人夺回失地的战略尝试。金国被淘汰后,南宋发动北征,希望收复之前沦陷的三京,即洛阳、商丘、开封。然而,由于某种原因,参加战争的宋军惨淡地结束了战争。最终,这一行动成为蒙宋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一些历史爱好者认为,如果南宋能在这场战争中派出著名的将军孟巩指挥,结果就会大不相同。根据历史记载,孟巩和史松认为蒙古和南宋之间的国力差异很大。即使这场战争能够成功,它也无法防御蒙古人的反击。
说起来,金国人首先提出了“端平入洛”的战略理论,类似于金人早年制定的“拒关守河”战术。当时金国势力被压缩到黄河以南,只能以河南一角为基地,以天险拒绝,成功封锁了蒙古南下之路。@ 如果不是蒙古从南宋借道,恐怕蒙古一时无法对付金国。然而,当金国人使用这种战术时,三峰山地区至少驻扎了20万名金兵。
也就是说,如果南宋想复制这一战略,至少应该在冬季黄河结冰前部署15万名宋军。从当时南宋国力衰落和行政能力低下的角度来看,即使南宋所有部队都被调出,也不超过15万人。@ 除了不懂军事的宋理宗和一些疯狂的主战派外,朝中老臣不同意执行这一战术,完成这一战略计划的可能性无限接近零。
[img]10167[/img]
当时进入中原夺回失地,主要沿淮西、襄阳两条战略线进军。宋理宗制定的战术是士兵分为两种方式。然而,在实施作战计划时,只有不到7万名淮军参与了这一行动,史松之等人拒绝接受调度,也没有回应圣旨。虽然史松之的行为受到了后世历史爱好者的批评,但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史松之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从两淮地区进入中原,仍有运输粮食和工资的河流。然而,如果你从襄阳进军,你将面临“你必须承载20小时才能造成一块石头,恐怕你可能无法达到”的困境。由于襄阳供应线的效率非常低,最好放弃高概率失败的军事行动,保持实力。不幸的是,宋理宗当时没有看到战场形势。他独自派赵葵和全子只有两名将军从淮西进入中原。
当时是酷暑,@ 蒙古人的主力大多驻扎在黄河以北,只有一部分投降蒙古的金人驻扎在河南。@ 这6万名宋军不费吹灰之力地赢得了汴京和商丘。在尝到胜利的甜头后,这支进入洛阳的军队分为两条路,两个梯队加速进入洛阳。蒙古人在之前的战争中挖掘了黄河堤,以至于黄河决口洪水泛滥,黄河流域的道路一般泥泞,不适合运输,@ 当时宋军的补给线已经成为问题。
[img]10168[/img]
蒙古人收获情报后,派出先锋部队在洛阳外的龙门镇进行偷袭。在此期间,杨毅率领的第二梯队因粗心大意轻视敌人而遭到蒙古骑兵的袭击,仅一轮就被全军摧毁。
在另一个战场上,蒙古教练塔察儿率领的3万名蒙古骑兵与宋军的第一梯队进行了交流,战争形势相当紧张,“杀死了400多人,赢得了300多张团体卡,直到中午才感到困惑”。这也反映了南宋淮河军队在野战期间仍具有一定的战斗力,重型甲级士兵和弩手足以与蒙古骑兵射手竞争。
然而,在龙门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宋军的第二梯队被摧毁,@ 宋军的第一梯队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蒙古军队,还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骑兵部队。更让宋军难以忍受的是,蒙古人凭借机动性封锁了粮道,试图与宋军打一场持久战。无奈之下,宋军不得不撤退到南方,但他被蒙古骑兵拦截,半途而废。
[img]10169[/img]
这场战争的影响是什么?
在这场战斗之后,南宋失去了近4万名野战军,大量的粮食、草和工资在运输过程中被损坏和切断,因此南宋失去了与蒙古竞争的最后一个家庭背景。更可怕的是,最初保持着微妙关系的蒙古和宋朝,宋理宗主动开战,蒙古人赢得了南征的口碑。
就在第二年,仅野战士兵就派出了超过10万的蒙古军团,自然地对南宋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使南宋陷入了注定的境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发动是一个错误,宋理宗和其他主要战略家的无知使南宋放弃了最后的活力。
也正是这场战争,宋理宗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端平入洛的失败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之前高涨的热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保守,贯穿于他后来的政府。虽然宋孝宗在隆兴北伐失利,但他仍然与余云文一起恢复中原,在治理内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次挫折之后,宋理宗再也没有打起精神,于杰之死、刘整之叛等南宋灭亡的种子都是在宋理宗当政后期埋下的。
端平入洛的影响是什么?加速了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