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开始受苦”。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命题。早在《左传》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说法,后人也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是主张在战斗中争取先机之利。然而,事情并非绝对。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与“先发制人”有辩证统一。其实质是积极防御,即以防御为手段,以反攻为目的进攻防御,往往成为弱者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是历史上这方面的典型战例之一。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城濮之战发生在鲁熙公28年(公元前632年),是春秋时期晋楚争夺中原霸权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有优势,但由于晋军擅长“伐木”、“伐交”,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占领了中原。
[img]9177[/img]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东方齐国首先崛起。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堪,霸权中衰。此时,位于长江中游的楚国趁机向黄河流域扩张势力,挫败了宋襄公图霸在洪水之战中的企图,将其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多个中小国家。就在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今天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部的秦朝
target=_blank>晋国也蓬勃发展。公元636年,长期流亡的晋公子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位,为晋文公服务。他执政后,内修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尚节俭,全军经武;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合作,逐渐拥有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的成长和崛起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对宋国的控制最终导致了冲突的全面加剧。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与曹、卫结盟,多次遭到齐国攻击,便向楚国求助。洪水战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此时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益增强,也转而依附于晋国。楚国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出兵攻打齐宋,想遏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南下。晋国也不愿长期局促于黄河以北,便利用这个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联军攻打宋国,围攻宋都商丘。宋成公于危急中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晋国大夫首先认为这是“报救患,取威定霸”的好机会,力主晋文公出兵。但当时晋宋之间隔着曹、卫两国,劳师远征,有侧背遇敌的危险;而且楚军实力雄厚,正面交锋也没必要胜利。就在晋文公犹豫不决的时候,狐偃进一步向晋文公提出了一个建议:先攻打曹卫两国,动员楚军北上救宋,从而增强了晋文公出兵的决心。战略政策确定后,晋国君臣立即做好战前准备,将原两军扩大为上、中、下三军,任命一批优秀贵族官员为各军将领。准备就绪后,晋文公于公元前632年1月带领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卫国,迅速占领整个卫地。随后,晋军再次向曹国发起攻击,三月间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君曹共公。
[img]9178[/img]
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本是为了引诱楚军北上,但楚军却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于是宋国又派尹般向晋告求助。这让晋文公感到进退两难:如果不出兵,宋国力无法支撑,肯定会降落楚晋,损害自己统治中原的计划;但是,如果出兵帮忙,原本诱使楚军在曹卫之地决战的战略意图就会落空,自己的兵力有限,远离本土的时候很难赢得与楚军的战斗。为此,晋文公再次召集大臣讨论。首先,云仔细分析了情况,建议宋国表面上疏远晋国,然后宋国出面给齐秦两国送上厚礼,要求楚军撤军。与此同时,晋国向宋国赠送了曹、卫的部分土地,以增强宋国抗楚的决心。楚国最初与曹、卫结盟,但现在看到曹、卫的土地被宋占领,肯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说。齐、秦都接受了宋国的厚礼,然后就会抱怨楚国不听劝说,从而与晋国站在一起,出兵与楚国作战。晋文公对此表示赞赏,并立即一一实施。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的调解,而齐、秦见楚国不给自己面子,也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齐、秦都是当时的大国,他们放弃了中立立场,使晋、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国形成联盟,形势明显不利于自己。主动将楚军撤退至楚国申地(今河南南阳),命令守卫谷邑的医生沈叔迅速撤离齐国,要求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发生冲突。他警告子玉,晋文公非等闲人,不可小觑,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难而退。然而,子玉骄傲自负,根本听不进楚成王的建议。她仍然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作战,以弥补他指挥无能的谣言,并要求楚成王调动军队。楚成王优柔寡断,同意了子玉的决战请求,希望他能侥幸获胜;然而,他拒绝为子玉增加足够的决战力量。他只派了西广、东宫、若敖六卒等少量兵力增援。
得到楚成王增派的这部分援兵后,子玉更加坚定了与晋军作战的决心。为了找到决战的借口,他派使者万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休战”的条件: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解除对宋都的围困,撤离宋国。子玉这一招不怀好意,其实是为了让晋国放弃争霸中原,号令诸侯的努力。但晋文公棋高一时,采取了更加聪明的对策:一方面,以曹、卫与楚国绝交为前提,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此外,楚国使者万春被拘留,以激怒子玉寻战。子玉看到使者被扣,曹、卫叛自己附晋,果然恼羞成怒,依靠楚、陈、蔡联军兵力的优势,气势汹汹地扑向晋军,寻求战略决战。晋文公看到楚军接近曹都陶丘。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他选择了一个有利的决战机会,深入引诱敌人,落后制人。于是他命令部队主动“撤退三舍”,撤退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今河南濮城)。
晋军的“撤退三舍”其实是晋文公战略胜敌的重要精彩象棋。它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歌在彼此”,赢得了舆论的同情。它在军事上创造了优势——方便同齐、秦等盟国的军队会合,集中兵力;激发晋军士兵的战斗情绪;首先根据战场,等待工作等等。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赢得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楚军很多人对晋军的主动撤退感到奇怪,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任性的子玉却认为,这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好时机,挥兵跟踪城濮。
为什么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是古代典型的战例之一?